共22题, 约12750字。
注意事项:
2023届高三5月模拟检测试题
语 文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他写作《拿来主义》的时候,不少人对文学遗产不敢接触,中国的、外国的旧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触就会被染污、被俘虏过去,不得了。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说要创造新文艺,可就不懂得:“没有拿来的,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指责这种人为“孱头”。鲁迅讲过很多话,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的害怕。
第一,他认为避忌旧文化,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是决不会这样的。他说:“无论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 他说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丧失活气了。他又说:“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是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了。 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第二,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绝不行的。他说:“要进步或不退步, 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 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
第三,他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他说:“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 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 不是为了复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
“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如果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杀、毁灭了, 还谈得到什么使用与存放?对旧文化,当然需要“批”,这有利于择取。只有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进行择取。“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同时也有革命性,创新离不开择旧,不先拿来无从创新。
(摘编自徐中玉《创新必须择旧——读<拿来主义>札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鲁迅非常关注文化遗产,为了批判不敢接触旧文化的人,就写了《拿来主义》。
B.一些人既害怕被旧文化染污,又不敢创造新文化,鲁迅认为这些人是“孱头”。
C.汉唐时能自由使用外来事物,这与国力强大、魄力雄大、人民富有自信有关。
D.鲁迅认为,木刻需要将中国的遗产与外国的良规加以融合,才能有新的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针对害怕旧文化的“孱头”,重点阐述批判旧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的论述采用了举例、引用、比喻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文中从三方面阐述鲁迅的观点,多次引用鲁迅的话来增强说服力。
D.作者最后指出“拿来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认可鲁迅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鲁迅认为,要成为新人,创造新文艺,对待旧文化应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不应害怕旧文化。
B. 鲁迅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应多知道、多吸收中国遗产中的精华和外国遗产中的良规。
C. 鲁迅能辩证看待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关系,并认为我们是遗产的保存者、开拓者和建设者。
D. 鲁迅认为,对待旧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先“拿”后“批”,“拿”就是为了使用,“批”则有利于择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
“留白”艺术使中国画体现出含蓄内敛的审美特征。当代画家李可染曾说:“空白、含蓄, 是中国艺术一门很大的学问。”潘天寿认为:“中国画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必须留下发人想象的余地,一览无余不是好画。”追溯中国画的发展史,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 乃至在传统哲学思想上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郭熙指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