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0670字。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模 拟 试 题
  本试卷共11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西双版纳,中国唯一一块热带雨林。这里特有的植物和生态环境,对于植物学者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让西双版纳成为众多高校进行生物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必选地点。今天的西双版纳,很多雨林都变成了人工橡胶林。雨林中的生活因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植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可以保暖的衣物,更是使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
  在我们去探索植物是如何让世界快速运转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植物让地球封冻的历史,植物对地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让物种变得更繁盛,植物也有可能按下地球生物圈的"暂停键"。
  地球之所以有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还多亏了像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有了这些温室气体的保护,地球就像被装进了一个"玻璃房子"。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降低,就像拆掉了温室顶棚上的玻璃板,让屋子外边的暴风雪闯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地球就该改名叫"雪球"了。对现有的生物来说,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一场灭顶之灾。
  在距今3.7亿——3.5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出现了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它们强大的光合作用能力,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一路飙升到地球有史以来的最高值,而二氧化碳含量则跌至谷底。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削弱了温室效应,加快了热量的散失,地球生命不得不在低温中煎熬。
  与此同时,由于高大的陆生植物的活动,陆地上的岩石变得支离破碎,很多矿物质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矿物营养,于是它们大量繁殖,死亡后沉入海底,相当于把更多的二氧化碳封存了起来,这就把地球保温层彻底破坏了。结果,习惯了温暖生活的生物集体阵亡。
  在这起大灭绝事件中,全球有3/4的物种都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暂停键”在文中指类似于泥盆纪末期地球生物物种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再繁盛的现象。
  B.“玻璃房子”在文中指像二氧化碳一样的温室气体在地球表层形成的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
  C.“植物‘老板’”中的“老板”在文中指的是具有强大光合作用能力的高达30米的陆生植物。
  D.“口味”在文中指人类所使用的机器的能源类型,煤炭和石油就是不同“口味”的能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双版纳拥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决定了今天西双版纳雨林生活改变的速度和方向。
  B.如果没有英国丰富的煤炭能源支撑、工业革命也就不会有蒸汽机、纺纱机、电灯、电报等科学发明。
  C.2018年我国各种类型能源消耗有增有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这说明我国能源开发工作成效显著。
  D.人类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植物身上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下列不符合作者关于未来新能源发展观的一项是(3分)
  A.改变植物纤维素的微观结构为乙醇发酵提供更多更廉价的糖,这样,种植高粱的农田可能变成生物“油田”。
  B.停止供应培养某些藻类所需的氧,一段时间后再恢复供给,可让这些藻类在缺氧的情况下间歇性地产制少量氢气。
  C.培育能在盐碱地、滩涂地等贫瘠土地生长的芦竹,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20年,这种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
  D.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一种白杨树,可伐后再生,新枝越长越多,科学家利用其叶片的颤动,能持续提供大量电能。
  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石炭纪时期煤炭形成的几个关键性阶段。(4分)
  5.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学者史军给我校"阳光生物学社"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对于生物生命世界和人类历史发展来说,植物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