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 约14190字。

  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二)
  语文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中国现代叙事诗在“五四”前后产生起到最本质最直接作用的可能恰恰是语言学方面的深刻变革。中国古代叙事诗之所以不发达,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以单音词为主,含义多且构词能力强,容易收到言近旨远的效果。所以,中国诗历来重暗示、重含蓄。所谓炼字、诗眼,其实质就是诗人力图在有限的文字中,凝聚更多更丰富的意蕴。西洋文字虽然也追求单个字的信息量,但它更强调对某一具象作大规模的比喻,以弥补单个字信息量的匮乏与局限。闻一多曾这样论证:“西诗中有一种长长的、复杂的荷马式直喻,在中国诗里找不出,因为它们的篇幅同音节的关系——这种写法是大规模的叙事诗中用以减杀叙事单调之感的有效伎俩。中国的文学里找不出这种例子,也正是中国没有叙事诗的结果。”同时,中国古代汉语的言文不一、书面语和口头语的不同也妨碍了叙事诗的发展。“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形式革命,将中国叙事诗艺术的现代生命,从濒死的形式躯壳中解脱出来,赋予了它一种在新的、自由的现代语言叙述体式中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可能性。白话新诗作诗如说话的诗歌形式革命,从根本上动摇和打破了限制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的两道“樊篱”,即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字的严重分离与谨严的格律形式技巧。因为对于叙事诗来说,白话语言的通俗自然,使它无论是描绘或叙述人物对话,都可以比古文更为灵便、细致,更为充分和个性化;而打破旧格律后形成的“自由成章”“切自然的音节”和“贵质朴而不讲雕琢”的形式特点,使中国现代叙事诗也“完全抛弃了以旧式的格式为主的外律,而采用了一种自然的、自由的、以自我的情感与思想为主的内律”。
  再者,“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决定了那是一个催生现代叙事诗的时代。众所周知,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到处充斥的是黑暗与恐怖,封建势力牢牢地占据着时代的舞台,愚昧和迷信作为两剂毒药仍然在深深地毒害着广大的群众,因而以文学作神圣的启蒙工作必定是新文学作家们首屈一指的任务。重要的是,那个时代有如此多的重大题材抑或说可歌可泣的社会历史事件需要作家诗人及时地予以反映和抒唱。诗人们还逐渐认识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诗仅仅用以表现个人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展示社会现实的所有严重性和严峻性。正因为如此,现代叙事诗开始盛行起来。
  综合而言,既有时代对于现代叙事诗的呼唤和深谙中国传统叙事诗现实主义精神的诗作者自身的创作要求与热情,又有西方叙事诗成熟写作经验的可资借鉴,而以白话为主要标志的现代语言的建立亦为新诗人自由灵便地进行叙事诗的创作提供了完全意义上的可能,于是这些有利因素一起促成了现代叙事诗在20世纪前期中国文坛的成功出场。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的“诗话”部分曾说:“《十五娘》是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朱先生的这一论断至少证明,在当时的诗歌界已开始将叙事诗作为新诗的一个重要门类对待,并将其诞生的时期定格在20世纪的20年代初。对一新生事物加以命名固然需要诗论家独到的眼力和非常的勇气,但更重要的还是新事物本身具有全新的内涵,而“五四”新叙事诗的这种新质正是其所拥有的现代性品格。
  (摘编自韦良《试论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发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字的特点使得中国的诗歌更易出现富有暗示性、意蕴含蓄丰富的作品。
  B.言文分离以及旧有格律不利于叙述人物对话,限制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C.叙事诗比抒情诗更便于表现社会现实,是“五四”时期叙事诗盛行的原因之一。
  D.中国现代叙事诗作诗如说话,其语言通俗,章节自由,音节自然,形式质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中国现代叙事诗为什么在20世纪前期出现在文坛这一问题,文章给出了两方面的原因。
  B.文章第一段将中西方文字进行对比,是为了证明中国文字的特点限制了中国叙事诗的发展。
  C.除对比论证外,文中还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观点更具说服力。
  D.文章采用“分一总”的结构形式,首先从不同方面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诗歌常用荷马式直喻,这种手法就是对某一具象作大规模的、长长的、复杂的比喻,这与西洋文字的特点有直接关系。
  B.古代汉语能用极少的字表达更丰富的意蕴;相比而言,用白话为诗为文,更像是说话般自然,也就不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C.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诗歌界已开始将叙事诗作为新诗的一个重要门类对待,并且,当时的新诗已经具备了全新的内涵。
  D.《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形式自由,用白话语言讲述大堰河的故事,融叙事与抒情于一体,具有现代叙事诗的特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植物伸长或弯曲以确保获得阳光。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科学家发现,当植物被树冠遮蔽并同时暴露在温暖的温度下时,会有两种植物因子促发加速生长。
  在发芽过程中,幼苗的茎迅速伸长,突破覆盖的土壤,以尽快捕捉阳光。通常,茎暴露在阳光下后会减慢生长速度。但是,如果植物与周围的植物争夺阳光,或者响应温暖的温度以增加植物叶子和炎热地面之间的距离,茎可以再次迅速伸长。树冠遮阴和温暖的温度这两种环境条件虽然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