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30字。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灯笼》选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第四课,是吴伯箫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教学本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秉承程少堂老师语文教学要有中国味道的理念,依据其创立的“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教学模式,我设计了四大板块:一读《灯笼》语言之典雅,二辨文章表达之恰当,三品文学情思之丰富,四探文化价值之传承。以诵读为抓手,以文字媒介,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嚼出浓浓的“语文味”,感受民俗风情,爱上“中国味道”。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读《灯笼》语言之典雅
  活动一: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好词佳句,注意积累。你会发现本文的语言典雅蕴藉,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预设:
  1.短句: 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2)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
  2.化用古诗文:
  (1)“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
  (2)“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化用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3)“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第二段改写成诗,合作朗读:
  我爱皎洁的月华
  如沸的繁星
  同一支夜晚来挑着
  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
  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
  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
  提起灯笼
  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
  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
  提起灯笼
  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
  同宏亮大方的谈吐
  提起灯笼
  想起坡野里跳跳的磷火
  想起村边社戏台下
  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
  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
  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教师小结:吴伯箫认为美文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他早期的文章善于神思飞接今古,挟着传统文赋的神韵,有着强化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意蕴。语言精美,诗意深沉。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古典美)
  二、辨文章表达之恰当
  活动二:
  小组合作探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本文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段,边读边思,去辨析去体会。
  预设:
  1.记叙:爱灯笼—忆灯笼—做灯笼下的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