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7240字。
秘密★启用前
2020级高三上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家国情怀中的“家国”有两种用法:一是家和国,一是家国一体。后一种用法突出的是国,以国为家,凸显的是一种对国的情怀,爱国如爱家。当将“家国”分而论之时,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即国以家为本,民以国为本。
国以家为本。中国儒家经典《尚书》的主题就是国以及国的代表——君如何看待民,如何对待民,也就是如何看待家。《尚书》有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是国家之本,只有得民心了,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善待人民,行善政,实质是看重国家政权,同时也是尊奉天命。
善政主要体现为养民。《尚书》载:“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作为国之责任,本质上与家之功能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君就是家长。家长的根本职责是养家,将养家扩大并提升,就是国君的核心职责——养民。国诚然要治民,而治民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养民,“养民”之“养”,包括物质之养和精神之养。物质之养为富民;精神之养为德民。《尚书》将两者统一起来,表述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侧重于德民;“利用”“厚生”侧重于富民;“和”既指善政与养民中诸多措施协调妥当后的最佳关系,也指善政和养民所要达到的百姓生活的最高质量。《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先”不能只理解为时间之先,而应理解成理论之本。也就是说,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因此《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民以国为本,人类由史前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社会组织的最大变化就是国的出现。中国国家形态出现于何时,尚在研究之中,现在公认的为夏朝。家及族的组合以伦理关系为基础,国的组合以政治关系为基础,两者本来是不相干的。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居于主导性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家国”有两种用法。
B. “养民”是“养家”的扩大与提升,是国君的核心职责,既要能富民,又要做到德民。
C. 在中国,人们常常把政治关系的国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这使得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
D. 在为生存、发展而残酷争战的文明社会,只有国才有能力真正保卫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这一理念,提出了家与国具有互本性的论点。
B. 文章既将家国看作一个整体,又从家国的相互联系中展开分析,具有辩证意味。
C. 文章援引《尚书》《大学》,旨在证明养民之“养”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涵。
D. 文章既论述了家与国在利益上的相似性,又分析了形成这种相似性的具体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家国一体”相比,“家和国”的用法强调家与国具有互本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B.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文中“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家国关系。
C. 依据本文对《尚书》的评价及相关引文,可见中国很早就对家国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D. 维护并且尊重祖国,既是保障个体利益的功利需求,也是维持社会关系的伦理要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人们常常把政治关系的国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这使得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错误,因果倒置。结合“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它将政治关系伦理化,本来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分析,“伦理居于主导性地位”为因,“以政治关系为基础的国被理解成伦理关系的家”为果。
故选C。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庆市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水库面积达100平方公里。随着三峡库区蓄水后水位的涨跌,形成了落差达30米的库区消落带,由于成库面积大、水位落差大、季节性气候反差大,其生态恢复与治理被称为世界级生态难题。
为呵护一江碧水,万州通过自然修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