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5320字。
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
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
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
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
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
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
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
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
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
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
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
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
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
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
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
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
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
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
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
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
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
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
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
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梨,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
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
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
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
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
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
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
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
点透视。
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
存在着差别。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
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
另一人的内视角。
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
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
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 举止言
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新闻访谈,完成4~6题。
材料一:
利用杂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之一,植物雄
性不育性的发现和利用,使不少两性花植物,如高粱、向日葵、甜菜等作物的杂种优势能广
泛应用于生产。近年来,我国的杂交水稻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创了 一条有效的途径。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材料二:
遗传育种学界对水稻这一严格自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现象普遍持否定或怀疑态度,
袁隆平根据自己对水稻的长期观察,经过与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现象的比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