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 约1707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并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体现出中国思想的原生性与整体性。《庄子•人间世》所说的君与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则是这一原生性与整体性特征的深刻表达。君,体现着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父,则体现着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一种既定的原初关系之中。原生性体现在中国思想并没有重构人类社会秩序,而是在原生形态之中思考人类处境与人类困境。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就过一种群居生活,甚至在我们的动物祖先时代就过着一种具有内在秩序结构的群体生活。群居生活,就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不需要任何原子个人式的假设或想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互为目的与手段。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
“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荀子•礼论》)父母能生但不能养不能教诲,这跟我们现代社会的感性理解是不相吻合的。显然,荀子是在人类群居生活中思考人际关系,是在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中探索人类处境。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人类是群居动物,作为个体的天下人必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是在一个群体之中而存在的。群体、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就是群体与个体各自都要依靠对方,所以代表群体的国家或君主,要为个体提供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有自己的利益,个体在群体中也能得到安全和发展。所以国家与个体之间是一种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而不是单向地说个体是目的,国家是手段,这个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观感。在先秦诸子的观念中,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就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本质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彼此不是对立的,而是希望各自在实现共同的理想也就是公天下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有利益。统治者与服从者各得其利,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先秦诸子共生智慧的形上论证,集中体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与无私性。《礼记•孔子闲居》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庄子•大宗师》《吕氏春秋•去私》《管子•形势解》《管子•心术下》以及《申子•佚文》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意思是说,天地皆无私,不辞万物之生息繁衍,万物生存皆因其本性与行为而成就各自的状态。这样的观念在《老子》第二十七章也有表达,就是“无弃人”“无弃物”。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弃”观念蕴含着秩序共同体中的任何成员皆有生存权利且不应受到好恶偏私等不公正对待,否则就会因偏私而使秩序共同体的完整性受损。万物皆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类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生活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共同体,不仅各文明、各国家都有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且都应该受到公正对待;而且在国家内部,每个人都应该被公正对待,都有获得生存及美好生活的权利。天地无私无弃,对于万物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对待,此即人类和合共生的形上论证。
(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
B. 在原生形态之中思考人类处境与人类困境而没有重构人类社会秩序的中国思想具有群居生活的原生性。
C. 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
D. 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互为目的和手段,彼此不是对立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君与父都是既定关系,证明了《庄子•人间世》中所说的原生性与整体性特征。
B. 文章以荀子在人类群居生活中思考人际关系为例,论证个体必须是在群体之中而存在的。
C. 文章通过引用论证论证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无私性和诸子共生智慧的意义。
D. 文章阐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深入探究了共生关系的本质及其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维护了群体和个体的利益和谐,使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对立。
B. 统治者与服从者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各得其利,才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C. 荀子认为父母能生但不能教诲,这一观点是在特定社会前提下提出的,跟现代社会的理解不同。
D. 人类形成了一个生活于天地之间存在共同体,每个人都应该被公正对待,从而实现和合共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错误,强加因果。根据第1段中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并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体现出中国思想的原生性与整体性”可知,“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和“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C.“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错误,于文无据。根据第2段中的“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互为目的与手段。支配一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可知,文章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中没有论述主次的问题。
D.“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错误,范围扩大。根据第3段中的“在先秦诸子的观念中,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就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彼此不是对立的”可知,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项旨在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患者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的举措,被通俗地称为“医检互认”,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材料二
“医疗互认”这种质量认证、统一标识的方法对于减少过度检查、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负担和社会医保支出,以及倒逼医疗机构提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