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7040字。
浙江省重点中学拔尖学生培养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6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认为,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是词人心中先有了千回百转的情思,再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B.比兴对作者而言,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对读者而言,都能够引起内心的感发。
C.叶嘉莹认为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不可信,但引出了“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解释。
D.蒋勋认为,李煜后期的作品《虞美人》《浪淘沙》体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情调,亡国让词人领悟到了从繁华到幻灭的转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诗人常常将抽象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从而引起读者的感发,这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
B.“兴”这种手法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它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
C.蒋勋认为,以李煜为代表的五代词与黄金时代的唐诗非常不同,五代词另辟蹊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通俗。
D.我们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之所以感觉不同于唐诗,是因为由物及心,看到外界景物后引起了内心的感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C.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D.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叶嘉莹先生认为王国维的解释是读者在解读诗词时,近于兴的阐述。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砸骨头
铁凝
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
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