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160字。

  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3分)
  (一)单项选择(共15分,每小题3分)
  某班准备开展“积累与分享”主题交流活动,小明正在完善收集的资料,请你帮他判断、选择。
  1. 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记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注意纠正因方言发音而造成的误读,如:“惩(chēng)戒”应读成“惩(chéng)戒”,“畏罪潜(qiǎn)逃”应读成“畏罪潜(qián)逃”。
  B. 注意纠正人名、地名的误读,如:“华(huá)罗庚”应读成“华(huà)罗庚”,“瀛(yín)洲”应读成“瀛(yíng)洲”。
  C. 注意因音近或形似造成的误写,如:“啜泣”不能写成“辍泣”,“晕眩”不能写成“晕炫”。
  D. 注意成语字形 误写,如:“美不胜收”应写成“美不盛收”,“眼急手快”应写成“眼疾手快”。
  2. 下面是节选自《点墨长沙》第一卷“名山故事”中的一段文字,但是打乱了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朝的张九镒就咏叹道:“翻风啸雨插云根,百尺森然独踞尊。”
  ②岳麓山更多的是枫、梓、松、栗杂落各处,相互映衬,大量的常绿植物,蓊郁青葱;山涧泉流,多孔多姿,颇可欣赏,绿水终年不涸,润喉沁脾,颇感清幽。
  ③岳麓山植物资源丰富,有174科559属977种,其中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的银杏、宋时的香樟、明清的枫树……
  ④尤其是那秋冬之交,红枫丛林尽染,红桔满挂枝头,山艳如画。
  ⑤这些古树遒劲高耸,挺拔蓬勃,引人赞叹。
  ⑥凌玉垣更是赞叹它们:“阅世存孤直,虬枝出远天。空山聚风雨,白日独云烟。”
  A. ②⑤①⑥③④ B. ②⑤③④①⑥ C. ③⑤②④①⑥ D. ③⑤①⑥②④
  3. 【病句辨析】下面语段摘自小雅同学的随笔,划横线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的载体,博物馆始终是人们学习知识、感受历史变化的最佳场所。②随着近年来,历史类综艺节目的大热,使人们学习历史文化的热情大涨。我们走进湖南省博物馆。参观其中的三湘历史文化陈列馆,馆内展示的湖南境内出土的文物有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书画等。不同于其他大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这个陈列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物为辅,③它旨在以展示湖南人的精神气质为目的,让文物拥有内涵与灵魂,能启迪当下。④我们在这里不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还积累了很多文物瑰宝的相关历史知识。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下面的情境,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身穿朝鲜族传统服饰的中国姑娘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代表,出现在国旗传递环节中,这一幕在韩国引发了巨大争议,不少韩国民众在“贴吧”中指责中国“觊觎韩服文化”,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掠夺”行为。看到这样的言论,你的回复是:
  A. 没文化真可怕,朝鲜族是中国五十六民族之一,不存在掠夺。
  B. 韩国才是强盗,说端午节是韩国的,说孔子是韩国的,这又说朝鲜族服饰是韩国的!
  C. 韩服是明朝时从中国传过去的,是韩国“觊觎中国文化”,是韩围在“文化掠夺”!
  D. 中国朝鲜族和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同宗同源,拥有包括服饰在内共同的传统文化,应该相互尊重。
  5. 【文化积累】小明整理了有关名著及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B.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按习俗应全家团聚吃汤圆、观花灯,寓意着“圆满”,也寓意着“团聚”。
  C. “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指“汉水南面”;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来分别指代家乡、老师、月亮和布匹。
  D.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二)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6. 远方是到不了的故乡,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这份根植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也映射在了一首首经典古诗词文里。请阅读下面这段话,将空缺处的古诗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远方是脚的方向:王维远赴边地看到了“大漠孤烟直,①_______________”的雄浑奇景;岑参征战塞外见到了“②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美景;王湾在北固山下遇到了“③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的美好景象;苏轼在黄州欣赏到“④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如水月色。
  故园是心的归宿:杜甫笔下有“烽火连三月,⑤_______________”的对亲人的挂念;马致远笔下有“夕阳西下,⑥_______________”的喟然长叹;范仲淹词中有“⑦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想家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木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