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490字。

  5.2《大学之道》 同步检测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原道(节选)
  (唐)韩愈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
  B.“国”,即诸侯国,是指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与“诸侯各爱其国”的“国”同意。
  C.“麻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
  D.“传”,指传于后世的传记,此处指《礼记》,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知止而后有定    侣鱼虾而友麋鹿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句读之不知
  C.欲治其国者    假舟楫者
  D.曷不为葛之之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推究事物原理才能使认识更充分。
  B.韩愈反对“无为而治”,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
  C.韩愈在《原道》中所提出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与《大学之道》中所强调的观点一致。
  D.孔子修订《春秋》,把“用礼”作为评判标准,如果诸侯用夷礼就列入夷狄,如果诸侯用中国礼就列入中国。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