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160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 演等,而诗歌除了语言之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 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 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 而语言却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 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给我们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意象。这便是 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 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 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 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 的语言,捕捉到日常语言中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那些为语法而存在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 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因此,省略掉这些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 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如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 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 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繁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 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 容易使人变成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 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又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 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材料二:
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 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
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 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 传统。
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 连续性。
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
D. 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才是诗词创新的重要 动力。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代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 言具有飞跃性。
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诗 歌现成的语言。
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 人的价值理念。
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 (3 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 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
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就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结束时, 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
C.“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 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
D.“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纷扰,只要“身在最高层” ,便可看透 事物本质。事理分析,可挖掘出一番韵味。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分)
5. 习近平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那么,中华诗词该如何传承和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鸿门宴
张山
常山县县长吕方,不吸烟也不怎么喝酒,只是有时在重要场合不得不喝点啤酒。如果非要喝,就 只有让他的秘书兼司机小王代替了。小王有时候喝得钻桌子底下,不能开车, 吕县长唯有打车回家。 吕县长最大的嗜好是吃鱼,周围几十里的酒店,但凡做鱼的他都尝遍了。而且,他每吃一条鱼,必先 吃鱼头,他说鱼头有营养。至于鱼身子,他象征性地扒拉几筷子,就撂下了。饭毕,他必付钱。
秋天,天空万里无云。吕县长到县里最贫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