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3580字。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5月统一调研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是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经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形象更加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从隋唐时期开始,以梁柱和斗拱层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工”字形和“亚”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材”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的《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中国传统木结构充分运用了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从古至今,人们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扩大室内空间和满足复杂功能两个方面。而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包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形式与色彩,与室外空间体量与形状的呼应关系等。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单体建筑的组合,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如今,除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约20项与之相关的地方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如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一些富有艺术性的特殊工艺、流派,如东阳木雕、潮州木雕、临夏砖雕、中卫建筑彩绘等,也成为国家级非遗。这些项目的传承人,同样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如广东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村、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这些景区的需求,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工作,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材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从侧面说明了它深远的影响。
  B.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出现,而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它逐渐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
  C.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的法式,这些法式被人们长期沿用,不可更改。
  D.在充分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希腊、罗马体系形成了它们的建筑法式,这些建筑法式也为它们国家的匠人所遵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代《营造法式》总结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内容,为匠人们提供了便利。
  B.故宫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为了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赋予其象征意义。
  C.旅游景区大量修建仿古建筑对传承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起到了重大作用,但仅仅凭此来传承是不够的。
  D.故宫、布达拉宫属于“大文章”,而岳阳楼、滕王阁则属于“小品”,这两类建筑的规模形制不同,风格也完全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高轩临碧渚,飞檐迥架空。 ——李世民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杜牧
  D.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白居易
  4.材料二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说,中国建筑具有自己的“文法”。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说明中国建筑有哪些“文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嫁妆
  [法]莫泊桑
  对于西蒙•列布留曼先生和让娜•科尔季叶小姐的结合,人们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列布留曼刚刚买下了帕皮欧教师的公证所。当然,要买公证所就需要钱,而科尔季叶小姐有三十万法郎的银行存款。
  列布留曼先生是个美男子,他穿戴讲究,很合乎公证人的身份。科尔季叶小姐姿态优雅,清纯可人,是个漂亮姑娘,是男人们追逐和崇拜的对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