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7670字。

  2023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得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羞耻感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刻,先秦儒家义利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先秦儒家义利之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一方面承认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倡导用道德的方式来约束利益获取的过程,“义利兼顾”“以义导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明白,“羞于言利”,淡化物质利益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统一观不仅应当固守而且必须发扬光大。先秦儒家的“重义”精神与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相互协调发展,有利于倡导一种“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尊重他人的利益实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使自己的谋利行为更符合“义”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但他们同时强调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的自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公与私、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辩对于建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也能产生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坚持集团利益、社会利益为先,把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样,每一个社会主义的集体,都要真正代表和凝聚其成员的个人利益,鼓励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按照最大限度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规律与按劳分配的原则,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并最终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和谐平衡发展。
  人是趋利的个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以人为主体的道德活动分为自我道德意识活动和自我道德实践活动。自我道德意识活动和自我道德实践活动的统一,形成了道德主体自身道德结构的稳定性。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对高尚道德境界与道德人格的追求,先哲们提出的“见利思义”,不仅是要人们按照“义”的标准谋利,更是要为人们指明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思想原则。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提倡这样的观念,有助于人们摆脱心灵的空虚,找寻精神的归宿,完成内心道德准则的确证,并最终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摘编自方兴《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辩”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全国陷入羞于言利的困境,应借鉴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B. 材料一认为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认同人们用合乎义的方式获取合理的利。
  C. 材料二依时间顺序梳理了儒家义利之辨 过程,认为义利并重最符合人类的义利判断。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其实并不相同。
  2. 下列对材料二中儒家“义利之辨”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应该重于利,也应该先于利,且义和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是否定利的第一人。
  B. 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义和利并非二分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统一起来,这一看法继承发展了孟子义利观。
  C.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主张义为重、利为轻,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使之成为两宋的主流思想。
  D. 事功主义者不仅反对完全抹杀利,而且强调义需要利支撑,否则义即为空谈,这体现了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3. 下列说法不能够支撑材料一儒家“义利之辨”核心内容的一项是(    )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C. 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D. 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
  4.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启示。
  5. 读下面的故事,结合材料,从义利之辨的角度,谈谈你对故事中子贡和孔子不同态度的理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①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注】①臣妾:沦为奴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新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全国陷入羞于言利的困境”错误,结合原文“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得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可知,“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使全国陷入羞于言利的困境”文中阐述的直接原因,而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使得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选项曲解文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A。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桂梅
  名字的波折
  回忆是一种重逢。
  我们就用长焦距镜头去追寻你的背影,与你生命的起点和轨迹相逢吧。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在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
  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