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 约19550字。

  2022-2023年高三下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18年底,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与世界几乎都在动荡巨变中度过。
  百余年后的今天,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乌克兰危机更将亚欧大陆拖入动荡边缘。“这个世界会好吗?”再次成为时代之问。
  “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年近九秩的国际著名哲学家、“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成中英先生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的世界显然会更好的。
  现将访谈实录的一个问题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怎么看百余年前的“梁漱溟之问”?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您认为这个世界会好吗?为什么?
  成中英:梁漱溟在五四时期接触到西方文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生活态度有三种,构成三种人类文化,即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第一种生活态度是把人生的意欲投向未来,尽量求其满足,因此建立了科学与民主。两者可以通向未来的开放社会,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意欲。中国文化则致力于调整自我的意欲,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以达到平和的生活目标,安于现状,不思改变。印度文化是人类“最后的出路”,目的是根本消除人的意欲。因此不必设计未来,也无需刻意适应环境,而是取消自己的意欲,回归到一个根本的寂静生活,以至永远。基于这一理论,梁漱溟对父亲梁济的回答显然是: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却需要向西方学习,面对未来生活。他说“世界会逐渐变好”,是有理论基础的。
  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我认为,本质上可以变好。因为世界本身的存在和人类的存在是一体的,人和人之间的彼此关联也是自然和真实的,问题来自于人自身的缺陷。由于不能知己也不能知彼,更由于不理性的“恐他”心理,以及历史上一些错误认知所形成的习惯,人们制造了自身的问题。这个世界因此不可能自动变好,而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努力。
  我们也不能把变坏的责任完全归之于一个方向。的确,西方人喜欢战争,自私逞强,这是历史事实。就中国人而言,我们该有一种能力,来消解西方人的逞强态度和自私心理。一旦这种理解建立起来,世界就会变好。一旦这种理解消除,西方也可能变色不认人,不但破坏环境,也将以对方为敌,戕贼生命。因此,即使是较好的发展,也要注意其可持续性,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防止突变。
  当然就当前情况来看,21世纪从开始到现在20多年并不太平。首先这是中国复兴的时代,也是西方对中国不满的时代。中国的成功激化了西方人的怀疑和敌意,造成对中国统一的威胁。其实中国统一对他们并不一定带来害处,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处。可是由于西方人本身的不自信,产生了对中国的负面态度。这是西方人的不幸,也是世界的不幸,当然也是中国人的不幸。因为这种态度也影响到中国人的生存、和平与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国对世界作出贡献的机会。只有中国不断强盛,民众文化心理不断变强,才能安顿西方人的焦虑和疑心,进而共同实现对世界的积极建设,对宇宙空间的积极探求,为人类长久的幸福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古老国家,我们应该相信,中国能够自给自足,更有余力维护弱小的民族。中国既有儒家的“仁心”,又有道家的“道心”以及法家的“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这样,这个世界显然会变得更好的。但由于20世纪的痛苦教训,中国也必须警觉这是一个危险的世界,随时面对它的突变,发挥强大的平衡作用,这是人们可以期待和依靠的。在中华文明的现代进步与道德影响力下,这个世界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1. 下列对“梁漱溟之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20世纪里,中国与世界几乎都是在动荡巨变中度过,但梁漱溟“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回答仍有积极意义。
  B. 梁漱溟认为人的生活态度有三种——着眼未来、改变自我、消除意欲,构成三种人类文化——西洋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
  C. 梁漱溟认为,印度文化以根本消除人的意欲为目的,因此人不必设计未来,也无需刻意适应环境,应回到一个根本的寂静生活。
  D. 梁漱溟的回答等于告诉父亲,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要向西方学习,惟其如此,才能面对未来的生活,防止可能有的突变。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使世界变坏:由于不能知己知彼,由于非理性和错误认知所形成的习惯。
  B. 人应做出努力:就中国人而言该有消解西方人逞强态度和自私心理的能力。
  C. 发展应当持续:中西方理解消除,就会破坏环境,以对方为敌,戕贼生命。
  D. 中国不断强盛:可安顿西方人的焦虑,与之共同建设世界和探索宇宙空间。
  3. 下列对成中英先生所说的“三心”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对我们的负面态度会影响到中国人的生存、和平与发展,出于儒家的“仁心”,我们应用平常心看待,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B. 中国统一并不一定会给西方带来害处,反而有很多可以想象的好处,那么出于道家的“道心”,应该帮他们认识到这些好处。
  C.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古老国家,中国能够自给自足,更有余力维护弱小的民族,这种自信与担当体现了法家的“信心”。
  D. 中国独有的“仁心”、“道心”及“信心”,能够对世界繁荣发展产生可观的影响力和转化力,从而使这个世界逐渐变好。
  4. 梁漱溟先生和成中英先生都认为“这个世界会变好”,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 以下面参考资料所述事实为例,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参考资料】中国在疫情初期就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了密切合作,及时发布了疫情信息并与其他国家分享了防控经验:中国向多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防护物资支持,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中国呼吁全球加强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支持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全球抗疫行动:中国还主办了一系列国际疫情应对研讨会和视频会议,促进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和协调行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惟其如此,才能面对未来的生活”错误,原文是“中国人不能走印度的路,但却需要向西方学习,面对未来生活”,表述绝对,或者说依据不足,不合事理;“防止可能有的突变”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因此,即使是较好的发展,也要注意其可持续性,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防止突变”可知,不是学习西方的意义,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
  林漫
  媳妇打清早出门,到天弥黑才回来。
  婆婆走进屋子,就看见地上躺着一架木头机子,一看到拿起露出旧棉花的袖子擦汗的媳妇,就明白了,准定是媳妇把她自己娘家的纺车搬来了。媳妇老爱向人夸赞她做姑娘时候自己用过的纺车,像惦记着什么亲人似的总忘不了,一到妇救会主任在大会上讲了什么纺线织布,媳妇可更乐上了,成天就嚷着纺线纺线。
  看着障眼的木头机子,想到这将是一场落空的胡闹,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