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17670字。
承德市重点高中高一5月联考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第二、第八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由于这句话已成为文学研究者的一个共识和社会大众的常识,学者们对其内在逻辑似乎没有从理论的视角予以探讨的兴趣。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忽视该问题对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尽管现代文学思想层出不穷、百家齐放,但它们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文学的开放性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并包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本文旨在沿着已有的探索路径向前推进,反思文学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为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
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在笔者看来,开放性和文本性虽然紧密相关,却不尽相同:开放性是一种空间隐喻,与封闭性相对;意义则是指语言代码所传达的信息或通过语言代码所表达的信息。如果我们把开放性比作一个文本所产生的想象空间,那么文本性则像是该空间内部的物质因素。理论上,开放性是无限的,但在实际上,它受到意义的限制。文本的开放性是由产生的意义数量决定的,它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数量成正比。一个文本通过代码的符号生成作用产生了一系列无休止的意义,为它的开放性设置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边界,开放性与文本性看起来似乎有点相互矛盾。其实,这就像宇宙探索,理论上空间是无限的,但实际上它的大小取决于人类迄今为止所努力发现的结果。
在笔者的观念中,文本性和开放性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文本性指的是投入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和技术等方面的种种努力而产生的物质因素,它既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同时也关注作品的具体形式。文本性就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结果,其目的在于探索通过象征意义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文本建构为文学作品提供了巨大的阐释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性是开放性的手段,而开放性是目的;文本性是创造的技艺,开放性是创造的效果和影响。
文本性的定义。文本性不仅限于作者的努力,还涉及读者,正是读者使得文本具有意义,并在阅读和再创造的合作行为中真正释放出文本的开放性。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将“文本性”广义地定义为,读者和作者有意识地依据对符号的物质因素进行意义构建而成的诠释空间,具体而言,文本性就是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单词、短语、句子和话语段落等文本因素,读者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诠释作者创作的文本因素,由此而形成的诠释空间就成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其隐含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理论视角去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阅读、诠释学和文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B. 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开放性”“文本性”的定义依然模糊,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
C. 关注作品的象征内容和具体形式的文本性,是有意图的意义建构,具有创造性,创造文学作品具体意义的可能性。
D. 作者的努力、读者都影响着文本性,表现为作者以自己的方式选择和安排词句等,读者则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还是一个开放并包的空间”成为文学思想的中心问题。
B. 开放性和文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生关系中的两个概念,没有文本性就没有开放性。
C. 开放性允许读者采用不同主题立场和阅读策略所创造的文本条件,使文本具有多义性等。
D. 三种开放性中哪一种都与意识建构行为有关,都来自作者的创作、读者的创作、文本的创作。
3. 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就像宇宙探索……”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开放性与文本性看似矛盾实则联系紧密的关系。
B. “正如艾柯所说……”运用引用论证,引述西方学者观点有力佐证了作者的观点:文本的开放性是天然的。
C. “相反,它是通过某种心理机制进入文本的……”运用比较论证,论述了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开放性。
D. 本文语言严谨、准确,多处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但”,强调是“笔者”观点,逻辑严密。
4.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 你认为《哈姆雷特》属于哪一种开放性?请结合文本及《哈姆雷特》的内容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因此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错,属于因果颠倒。原文第二段“尽管不少诗学理论涉及文学的开放性,但对于‘开放性’与‘文本性’的关系并没有理清,这两个概念至今仍然模糊不清,没有被清晰地定义和解释,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关系在讨论文本如何产生意义的过程中被遮蔽或忽略了”,据此看出“二者关系被遮蔽、忽略”是原因。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