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 约2472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乡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有人甚至说,中国当代文学史就是乡土文学史。
回头看看汗牛充栋的乡土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赞歌,二是挽歌。赞歌,主要是描述田园景色,讴歌风土人情,作者们回忆过去,被那种生活和经历所陶醉,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情不自禁地写出来。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精品,有佳作,作品中的那些淳朴和美好,的的确确地打动了很多读者。这是一种写法。
但是我们也看到,农耕时代已经过去,田园生活正在改变,传统秩序正在塌陷,美好事物正在消失。作家怎么办?就开始唱挽歌了。挽歌型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大多是写过去的旧风俗、旧事物,表达出无限的惋惜,无比的沉痛。
乡土,在今天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农民从上万年的农耕时代走来,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被城市化的浪潮所裹挟,所推动,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着变化。也可以这样说,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进入终结阶段,原来的乡土已经改变了模样,散发出现代化的光彩。今天写乡土,一定要写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目前在农村,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变化非常之大。很多年后,后人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年轻人体会不到,需要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他们。譬如,宗法制度的权威在塌陷。过去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遇见长辈,虽然他是个小孩,在晚辈眼里却是个应该尊敬的长辈。对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更是毕恭毕敬。到了族老跟前,更是大气不敢喘。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根本不把长辈放在眼里,不管是什么叔伯大爷,只要他看不顺眼,照样敢骂敢打。过去家族里有事,就找德高望重的族老去调解,族老咳嗽一声,大家噤若寒蝉,唯族老马首是瞻。现在不行了,长辈权威荡然无存,当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调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
(摘编自赵德发《乡土与文学》)
材料二:
《乡土本色》回答了中国乡村的基本性质。每个人都是自己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一个“伦”的格局。在费孝通之前,曾有学者以“伦”做突破口,就传统社会中的差等关系做过相关研究,比如潘光旦:“格局的不同是人我之分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之所以为我,与人之所以为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作家再写乡土文学作品,无论是赞歌还是挽歌,都要散发出现代化的光彩,一定要写出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B. 现在农村长辈权威荡然无存,当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调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这些都表明传统秩序正在塌陷。
C. “差序格局”是一个“伦”的格局,这样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几乎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社会时期的性格底色。
D. 乡土秩序所依赖的规矩是礼俗规则,人们依靠这样的公序良俗各得其所,这种规则使乡村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好多作家的笔触也从乡土转向了城市,乡土题材的作品开始消失。
B. 今天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里面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写了一些现代的东西,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C. 《无讼》能为解决法律普及入乡村的困境带来启示,可以将传统的调解转化成推行法治的一个工具。
D. 先有《乡土中国》才有衍生出来的“后乡土中国”,这就是《乡土中国》至今没有过时的原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明显体现“乡土性”的一项是( )
A. 加工粮食的石磨
B. 反映农事的词语
C. 骑过的破旧自行车
D. 收割庄稼用的镰刀
4. 乡土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乡土历史保存细节。请结合材料一说明。
5. 人民调解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间调解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发挥人民调解的独特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这种规则使乡村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表述有误。原文为“这种规则是‘礼治’的基础,也是乡村中常见‘无讼’状态的原因”,注意不是“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二是“常见‘无讼’状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蒙的爸爸
莫泊桑
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学校的大门就开了。可是,孩子们不像平日那样很快散开,却在离校门几步远的地方站住,三五成群地低声谈论。
原来这天早上,布朗肖大姐的儿子西蒙第一次到学校上课了。
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你们知道吧……西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