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21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停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
②2017年岁尾,在《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③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世界文豪广场。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
④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吗?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音乐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没了。在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械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中,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B.第⑤段中的“湮没”,指各路声响盖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第①段中的“湮没”,指风声等自然之声盖住了公园里的世俗之声。这两处都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C.第⑤段画框的“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
D.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氛围,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2.文本一提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小说集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集描写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的心声。
B.孔乙己、闰土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终不觉悟。
C.华老栓和阿Q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其目的是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3.文本一中,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人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4.从文本一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