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 约10980字。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但是假如说每一物种却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话,那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构成了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许多其他的事实,据我看也可用这一理论予以解释。下述现象似乎十分奇怪: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鹅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根据这种观点,那么上述的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舒德干等译)
  材料二:
  以现代的进化思维来看,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其化石是长羽毛的恐龙向鸟类转变的过渡型。但在始祖鸟生活的年代,它并不是什么过渡型或者半成品,它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得很好的生物。对人类设计者来说,相对于我们对鸟类模样的预期,始祖鸟看上去像一种不完善的鸟,因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习性和构造的多样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使物种能够适应多样广阔的生存空间,以满足其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
  B.随着长期的连续变异,特征差异趋于增大的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可能成为不同物种,并形成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
  C.由于自然选择产生作用的独特方式,物种所获得的变异均能得到稳定遗传,这使得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更占优势。
  D.为了生存,种群需努力适应更多样的空间,然而变异过程却是缓慢的,这合理地解释了高地上的鹅有蹼状脚等现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物种都有过度繁殖的趋向,地球上生存空间有限,这两个因素是自然选择学说得以成立的前提。
  B.自然选择学说与“自然界中没有飞欧”这一格言相符,而这格言被“新知识”不断证实,可见该学说与当时的科学思潮相合。
  C.材料二认为始祖鸟是其生态系统中完善的竞争者,否认了“半成品翅膀”的说法,这体现了现代进化思维的科学性。
  D.提塔利克鱼化石在加拿大东部被发现,既证实了鱼与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型物种确实存在,也说明了预测能力的重要性。
  3.请简要分析材料第一段的行文思路。(4分)
  4.材料一、材料二分别为学术论著和科普文章,语言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塬  上   王剑冰
  一
  高铁列车出郑州一路往西,不一会儿就把大平原甩在身后。那不断起伏的莽莽黄土,一个接一个的长长隧道,简直不让人有半点喘息,好像你到陕地,就是体验起伏与明暗来了。
  让人奇怪,造物主当时发了什么疯,把这么多土堆积在这里。这种堆积带有点随意性,无规无则、无深无浅又无边无际,使黄河南岸这一片地域或裂为一道道沟壑,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