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1200字。
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而今,异文化之间存在着误读现象。这种误读现象可分为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无意识误读,是指人们在接受一种异文化的时候,由于受到自身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的限制,对所接受的文化呈现出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有意识误读,是指异文化接受者由于先存在着一个“期待视野”,所以在接受异文化过程中,受其主观动机的支配,过滤掉了不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而取其期待接受的部分。
意象派诗歌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青年诗人庞德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它强调用形象鲜明的诗歌语言直接表现事物,提倡一种新的诗体,可见,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但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接受却是以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文化误读的形态存在的。
对汉字结构的误解是导致误读产生的重要因素。庞德本人对汉语文字知识几乎一窍不通。他的《汉诗译卷》是根据东方学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根据费诺罗萨的观点,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成的。因此中国作家在纸上写的都是组合的图画,从而中国古典诗歌就被认为是无处不充满意象了。庞德于是就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庞德常用的方法是从方块字的组成中寻找意象。《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被他在《诗章》第七十五章中化用为“学习,而时间白色的翅膀飞走了,这不是让人高兴的事”。其中“白色的翅膀”的意象是从“習”字中演化出来的。
对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不了解是误读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了大部分连接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而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由于中国汉诗从语言到诗律与英语诗相去甚远,因此在汉诗英译时很难把中国诗中原有的格律与句法完全移植到英译诗中去。以庞德等为首的新诗倡导者抛弃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韵律,而把它变成了自由体诗,并由此逐步确立了以自由诗来表现中国古典诗歌风味的译诗原则。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读却是有意的。赵毅衡先生曾在耶鲁大学珍本图书馆查到了费诺罗萨的笔记。里面可以看到屈原的诗相当完整,是由中文、日文读音、单字释义和全句串解组成的,另外还有宋玉、白居易、蔡琰等的诗作,注解释义都相当完整。但庞德都没有取用。选入《汉诗译卷》的共19首诗,包括《诗经》的1首、古乐府的2首、陶潜的1首、卢照邻的1首、王维的1首、李白的12首。因此,对中国古典诗歌所知极少的庞德,也有他的取舍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联系到当时美国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德受费诺罗萨对汉字构成的错误认识的影响,并沿着这条错误理论路线推导出一套理论并付诸实践之中,这是庞德的有意识误读。
B.庞德有意甩开费诺罗萨对中国古典诗的串解,按自己的标准取舍,对中国古典诗产生误读,是想从中找到对意象派创作原则的理论支持。
C.庞德通过独立的名词或名词词组组成诗行,突出意象,形成了语言结构上的意象并置的方法,是对英语现代新诗语言技巧的创造。
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敏感地觉察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之间的契合之处,所以,他们选取中国古典诗歌作为其学习、模仿的对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具体阐述了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的内涵,为下文的论证张本。
B.文章从对汉字结构的误解和不懂中国古典诗歌音韵知识等方面分析误读产生的原因。
C.文章将庞德与费诺罗萨进行对比,论证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义的理解更恰当的观点
D.文章举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这一个例,有助于具体讨论“误读”这种文学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形式和意义上,庞德在翻译李白的两句诗时脱离了费诺罗萨笔记的详细与准确的串解,可见,他在比较文学方面的素养不高。
B.费诺罗萨认为,中国诗中的方块字都是象形字,每个字本身就是由意象组合而成的,中国古典诗歌充满意象,这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
C.汉诗格律句式严谨,句法形态特殊,往往略去所有连接词,只剩下意象高度集中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D.庞德等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误读,为他们的新诗创作寻找辩解理由,为意象派原则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可见,误读有积极作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当今数字化和老龄化并进的时代,相对弱势的老年群体在使用网络媒介和获取数字信息的方面能力欠缺,削弱了老年受众参与社会的能力,凸显出老年群体与新媒体环境之间产生的“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和数字代沟同时存在。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媒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