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300字。
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完成9-10题。(共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②,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③。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④。已诉征求⑤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时,因搬家把住的草堂让给吴郎(即诗中的远客)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插疏篱”以防人打枣。杜甫为此写诗劝阻。②[西邻]指扑枣的妇人。③[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④[甚真]太过较真。⑤[征求]赋税征敛。
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开篇即以“风怒号”写出秋风声音之大,又以“卷”字写出了秋风威力之猛。
B.《又呈吴郎》一诗,前两句以诗人居住时对待“扑枣”妇人的态度写起,又交待了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处境。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倚杖”表现出诗人的焦灼迷茫,《又呈吴郎》中“防”字写出吴郎的多疑敏感。
D.两首诗中“丧乱”“戎马”等词语,既反映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又揭示出人民贫困的原因。
10.清人吴农祥评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因一身而思天下,……仁者之怀也”,这份仁者之怀也体现在《又呈吴郎》中。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杜甫“仁者之怀”的理解。(4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1-12题。(共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依据你对这首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