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120字,答案扫描。

  2022年秋季学期百色市普通高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学派崇尚“坐忘”“吾丧我”的精神,追求自我陶醉,完全是一种消极无为的行为。
  B.正确理解并吸收老子无为思想,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体现了顺自然、因物性的道家主张。
  C.中国人用活的直接的亲身体验把握世界,缺少探索精神,所以对宇宙的认识模糊而又笼统。
  D.西方人习惯用偏于抽象的逻辑观念向外看,在应对历史灾难上经验不足,不及东方人更从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道两家思想水火相立,在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主张上却相生相成,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
  B.中国文化重直觉轻逻辑这一思维的特点,使墨家和名家发展的理性逻辑思维没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C.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是形而上者,体现了中国主流文化认识宇宙万物关系时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
  D.实现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道和器的优势,既要以道御器也要道器并重,才能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
  3.下列选项,体现材料二儒家无为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B.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C.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请用材料二横线上的句子分析下面这首诗。(4分)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所以,每到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一家人。
  好,现在我就开始来讲述这个故事。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嘡嘡的钟声,紧接着一村连着一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