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 约13310字。
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 分值: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都深切地感受着文艺的重要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每一个作家艺术家,都是向着天空的梦想者,为了梦想在漫长艰辛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在这条道路上,那些根本的信念像星辰一样指引着我们,我把它提炼为三个至关重要的词,那就是时代、人民和创新。
体现着时代高度、描绘着时代气象的文艺作品,必定构成一个时代的精神地图。而要绘就这样的地图,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的话深刻地揭示了柳青的力量所在,也是周立波和那一代的许多前辈作家的力量所在,那是一种将对时代的总体把握与广大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的非凡能力。这来自他们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和了解,同时也是因为柳青、周立波全身心地投入到党领导广大中国人民建设新社会、开辟新生活的实践探索,他们和人民心连着心,共同生活、共同前进。
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对人民的理解,也许再多的概括和论述,都不如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那一刻的领悟和感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上,铭刻着1840 年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斗争和光辉历史。人民就是在这伟大斗争中凝聚起来创造历史的主体,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奋斗使我们深刻地、牢不可破地团结在一起,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的重大理论创新,这表明,为了人民、走向人民,是一个从具体到总体、从总体回到具体的辩证动态过程,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蕴含着生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差异性。
人民既是文艺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艺的根本方法,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就是要让文艺的声音在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心灵中回响,让文艺讲述的故事既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同时也是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中国故事。
大家可能都看过《只此青绿》,看过《唐宫夜宴》,还有令人惊艳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观众怀着惊喜和感动沉浸于动人心弦的表演,我有时甚至会屏住呼吸,就像看着从心里长出的蓓蕾在眼前缓缓地开花。这样的艺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有根的,又是向着天空、向着现实生活绽放的,我们从中能够与悠久、深厚的传统亲切相认,但同时它又是新锐的、现代的,涌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和梦想,拓展着人们想象和感受的边界。这些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的作品,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力地诠释了作为艺术实践的创新的丰富含义。
(摘编自《让中国精神的灯火在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上闪亮》)
材料二: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此,著名词作家阎肃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就是要说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大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有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文艺作品应当体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B.作家艺术家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方能创作出展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
C.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奋斗使中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人民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作品创作的源泉和目的。
D. 《只此青绿》 《唐宫夜宴》等文艺作品登上舞台,因其动人心弦的表演,令人惊喜和感
动,所以被广大观众称为“国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柳青、周立波等老- -辈作家优秀的创作精神,引领了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
B.人民英雄纪念碑让我们看见“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有爱恨有梦想,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C,“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对“人民”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理解。
D.阎肃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关键,85 岁仍然络语言,是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与时俱
进。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戏曲栏目《梨园春》中一选手把中国传统的凤冠霞帔改成全白色的。
B,“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文艺创新贵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C.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步伐。
D. 《典籍里的中国》 《国家宝藏》等文艺精品擦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片。
4.两则材料在论述文艺的同时,均谈及“人民”,却各有所侧重,请简要分析。(4 分)
5.新时代的文艺铸就高峰,需要哪些必备条件?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潘七爷
胡金洲
清末,巫山有一旺户,兄弟六人,人称潘家六大爷。六兄弟个个膀粗腰圆,全是川江上戏水捉船①的高手。特别是潘大爷,更是捉船之魁。捉船之关键在于把舵,凭眼手腿三种功夫。眼看,看江上急湍缓湍还是左湍右湍,把舵的手便视此而着劲,一双腿始终如船桩一般稳立不动。潘大爷将这三种功夫拿捏得忒转,三峡之上的船家一提起潘大爷,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