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47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行辈/行书       追溯/朔风       挑拨离间/黑白相间
  B. 镂空/一缕      拙劣/咄咄       忍俊不禁/令行禁止
  C. 撺掇/辍学      镌刻/隽永       张目结舌/归根结底
  D. 屏障/屏息      蔓延/藤蔓      锐不可当/螳臂当车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严峻    马前卒    销声匿迹    叹为观止 B. 悲奋    湿漉漉    川流不息    风云变幻
  C. 怠慢    熙熙然    不修边幅    相辅相承 D. 偏僻    暖融融    振耳欲聋    轻歌曼舞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暴雨、狂风络绎不绝,这样恶劣的天气实在是不适合出门游玩。
  B. 他对老师的话总是漫不经心,以至于连今天布置的作业都忘记了。
  C. 这天气真是瞬息万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
  D. 王教授在穿着上不修边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敬重,因为他知识广博。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精华留存于《庄子》一书中。
  B.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C.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首,是古体诗。杜甫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属于近体诗。
  D.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喻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文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予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俄顷风定云墨色, 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______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 黄发垂髫, 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______ ,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 无意苦争春, 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6) ______ ,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6.  名著阅读。
  (1) 读名著,悟人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会发现主人公保尔在面对困境时,总能突围。请结合整本书,举一例说说保尔在面对具体的困境中是如何突围的?你从中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2) 下面是两位同学读完《经典常谈》后的对白,请你帮他填空缺的内容,完成记录。
  甲同学:“《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______ 放在首篇。”
  乙同学:“ ______ 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史书。全书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中国刺绣,针尖上的千年国粹
  ①小小的一根针,传承着历史,联结着古今。刺绣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不仅是珍贵的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除了瓷器之外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②我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举世闻名。据《尚书》记载,远在 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震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西周的染织刺绣已有专门的分工,文献记载了素衣朱绣、流畅的刺绣线条等情况。
  ③战国是我国刺绣史上第一个极盛时期,刺绣的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是丝绸之路上对外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
  ④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为发达,手工刺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