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7430字。
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发表议论,不论在传统的叙事文类中,还是在现代小说里,都是作者(故事讲述者)的天然权利。议论和叙事,两者相辅相成,是小说和故事重要的结缔组织。议论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议论代表了作者或叙事代言人的声音,寻求与读者(听众)进行直接的交流;有时,发表议论的,是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不同人物对事件的看法,在文本中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当然,议论的运用,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或调节叙事节奏;诸如此类。不管怎么说,议论的使用,或许与小说或故事本身一样古老,同时,经过一系列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一直延续至今。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想在写作中发表议论的话,往往会随时中断引人入胜的故事,并将它遥遥无期地搁置起来。他似乎并不在乎读者对这种突兀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在《战争与和平》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巴尔扎克的做法也差不多。似乎伟大作家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随时发表议论的特权。就算你知道巴尔扎克在小说的某处要展开洋洋洒洒的议论了,就算你对作家的这种做法感到很不耐烦,在一般情况下,19世纪的读者还是会立刻被他博学、风趣、睿智的议论文字吸引住,不太舍得“跳读”。
不过,不知从何时开始,议论,甚至包括与议论直接相关的“讲述”和“概要叙事”,都成了小说写作的禁忌。作家们被告知,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而应该将议论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伴随着对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巴尔扎克几乎众口一词的批评,议论最小化成了现代小说的某种“金科玉律”。比如说,在小说中做出“包法利夫人走向了壁炉”这样的暗示,要比直接交代“包法利夫人感觉有些冷”,显得更为“高级”。久而久之,当代小说形成了某种不成文的箴规:“场景叙事”总要比“概要叙事”好,“显示”总要比“讲述”好,通过人物行动来显示意义,总要比直接付诸议论和交代好。简单来说,若非不得已,作者最好不要在作品中发表什么议论。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议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在小说中可以直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议论,方式多种多样。
B.“改头换面的乔装打扮”与“或显或晦的修辞转换”两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C.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家在小说中摈弃议论不发表议论体现出他们对纯小说的自觉追求。
D.小说中“议论”的多寡受社会文化的发展、小说的传统、作家的认知水平等的影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议论如果博学、风趣、睿智,就不会打断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能吸引读者。
B.现代小说如果要抵达“事物”,作家就应该减少人物行为的呈现而增加议论篇幅。
C.悬疑或侦探小说靠悬念来吸引读者注意力,是议论最小化的小说创作箴规导致的。
D.材料二作者认为《红楼梦》第一回虽出现作者,但其仍是排除“议论”的纯小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材料一所说的“议论”的一项是( )
A.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鲁迅《祝福》)
B.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C.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D.至于他的声音的变化,那无非是某种重感冒的前兆,一种旅行者职业病的预兆而已,对此他深信不疑。(卡夫卡《变形记》)
4.材料一作者为什么认为现代小说完全排斥议论是根本错误的?请简要说明。
5.拉法格曾说:“不发表哲学议论的作家只不过是个工匠而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酿酒师(节选)
陈春成
陈春醪在烧柴时打了个盹。碧粳米在锅里煮着,水已成浅绿,咕嘟咕嘟。童子用一条带叶的竹枝轻轻搅动,让水和米染上竹叶的清香。
陈白堕,字春醪,青州齐郡人。世称春醪先生、大白堂主人、壶中君。二十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