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6540字。
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底色。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总之,在宗族和家庭内部,在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宗族协调并和睦父子、兄弟、夫妻、乡邻的关系,形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人们日常耕作的对象,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令,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土地也是人们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人与土地之间存在着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适度比例关系。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宗族的内聚与整合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
宗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扩展,“亲亲仁民爱物”(孟子),“民胞物与”(张载)。以宗族方式组织人群,进而扩展到自然方面也是亲近与和谐的关系。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影响土地的利用和再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乡村社会中,山水林田和聚落一体的景观格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合理利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图景。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材料二: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如何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这就必须首先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密切相关,其蕴含的伦理价值和生态智慧都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乡土中国的底色。
B. 宗族始终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既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又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
C. 只要明确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在哪里,以及如何建设乡村文化三个主要问题,就能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D. 乡村的空间形态、生产方式和生活都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根基所在。
2. 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不只是农民日常耕作的对象,还是农民的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由宗族的生计模式而建立起来的。
B. 宗族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宗族的基本结构是农耕方式决定的。
C. 乡村文化主要包括农耕文化、乡村手艺、乡村景观文化和乡村节日与习俗四大类,而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相同。
D.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收益者,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鹿原》一书中,白嘉轩是白、鹿两家的族长,他制定《乡约》,倡导所有乡民背诵学习,并以此来领导和管理自己的家庭与整个白鹿原。
B. 明末清初李氏族人为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订立“输山碑”规约:“凡崎岖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下三丈,永禁开挖。”
C. 徽州文堂村的《文唐乡约家法》规定:“本族各户祖坟山场皆须栽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D.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詈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 材料二在论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如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的小红①
王安忆
小红大约有十二岁的年龄,长了一-张特别白暂的圆脸。她要比乡里一般的同龄孩子身材高,也发育得好。要比较乡里同年龄的孩子,她就显得不够世故,脸上有时还会露出不谙人事的表情。比如,她就常常走近我们宣传队的地方,伸头看我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