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240字。

  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字迹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确认无误后,贴好条形码。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墨水字迹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十大理念之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木本水源。
  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农时”的日常劳作,到修齐治平“以德配天”的治国理政,天人合一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同时,天人是否合一也是中西哲学差异化的逻辑起点。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天”既指自然世界还指伦常义理,“人”对天的主动性既指自然主动也指道德主动。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
  “义理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伦理学范畴,主要探讨人与社会如何相处,与象征社会文明的伦理道德共同发展。天道与人道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可实践的修养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记载。而且,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十大报告定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而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了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人合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主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得到实践,是古人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产生的。
  C.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普遍意识到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D. 老子无私与博爱的思想切中现代文明异化的要害,是医治现代文明病的良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围绕“天人合一”展开论述,都强调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普世意义。
  B. 坚持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延续、继承及发展。
  C. 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唯科技主义、唯工具理性等观念不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
  D. 只要借鉴古代生态智慧,就将工业文明的思维观念转变成有机整体的生态思维观念。
  3. 下列能体现材料中“义理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合一”理念的一项是(  )
  A.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B.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C.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D.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齐民要术》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天人合一”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木本水源,然而很多西方理论家都从我国“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诸多精华,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少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锨、铁铲的几个人身上。
  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他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的马在山口甬道的雪崩中受惊。被甩下马背的战士一只脚被马铨挂住,拖行近一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