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3580字。

  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顶: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考古是考古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明中都、明南京、明北京城是大明王朝先后营建的三座都城,南京、北京广为人知,明中都由于其短暂的命运,长久地迷失在历史尘烟中。幸有历史学家与考古学者拨云廓雾、寻遗觅踪。在元大都、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城难以大规模发掘的情况下,明中都就成为研究明代都城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的关键环节。2014年启动明中都的考古勘探工作,2015年正式开始发掘。直到2021年,连续多年的发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明中都三重环套、宫城居中,中轴线布局和“工”字殿基址等重要考古发现被评为“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都城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城西北,地处江淮问较为开阔平缓的地带,是明初朱元璋在其家乡临濠以高标准高规格营建的都城,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考工记》城市规划思想的中国古代理想的都城之一。
  洪武二年(1369年),“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以“劳费”之由“诏罢中都役作”。罢建后,随着都城地位的丧失,中都城日渐没落最终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学家王剑英躬履田亩,艰辛求索,终使这座尘封已久的大明都城重回人们的视线。
  在中都营建中,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附属国“求大木”;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所有的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所有的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明中都虽未建成,但主体规划已初现规模,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王剑英以其扎实的田野调查,征之文献,钩沉史实,辨析遗迹,将中都城的“前世今生”写在了《明中都城考》一书中。过去大家一直以为北京故宫是照南京故宫建的,现在才弄清楚南京明故宫是照凤阳明中都改建的。正是基于前辈学者文献史学的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成果,我们的考古具备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同时,较之火多数古今重叠型古代都城,中都城近乎平地起建的旷野性和直线性的历史沿革,也是都城考古难得“大展身手”的案例。
  规模宏大的中都城,历600余年风雨,城市空间形态、建筑格局、街巷肌理、路网水系等基本保存原状,且地面以上还可见部分遗迹。因此,基于地面踏查,结合史籍记载,大致可了解和把握中都城基本的城市构架、建筑布局、功能配置等。
  自201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前朝宫殿、外金水桥、涂山门等遗址。都城之中心宫殿区历来是都城考古关注的焦点,聚焦中轴线考古也成为中都城考古的重心。宫殿坐落于夯土台基之上,平面呈“工”字形布局,由南至北分别为前殿、穿堂、后殿,前殿后出一抱厦,总长约108米。此布局更正了一直以来“中”字形布局的认识,为正确把握宫殿结构奠定了基础。发现的不同体量的磉墩及其关联遗迹,平面分布有序、尺度可测,点面结合柱网结构展现,进而推断出前后殿开间进深“九四”尺度。追踪遗迹还发现了后殿两翼之连廊、门房、角楼等附属建筑。此“工”字形前后殿加穿堂的格局,既上承宋元以来宫城结构之传统,又下启明清紫禁城宫殿之布局,堪称中国古代都城规制演变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摘编自徐海峰《明中都考古的新发现》)
  材料二:
  殷墟考古,一开始就全由中国学者发起、中国学者组织。田野考古参加人员全是中国学者,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也全是中国学者担当。这一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重要。通过殷墟发掘,中国学者迅速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田野考古方法、理论及实践体系,建立起中国田野考古坚强的自信。
  殷墟考古一开始就是为解决重大学术问题而特选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古文明的形成时间和文明的内涵特质。殷墟考古发掘以前,许多中外学者都认为中国的历史起始于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才有连续不问断的文献记录)。殷墟考古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殷商的存在且文明辉煌灿烂,把中国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绝非虚名和自夸。有了殷墟考古,才有了山东历城城子崖、浙江余杭良渚、四川广汉三星堆、陕西宝鸡斗鸡台、四川成都王建墓等发现发掘。殷墟和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是殷墟考古催生了它们。
  及至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新世纪开始的文明探源工程和正在实施的考古中国工程,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继承了殷墟考古一开始就围绕重大学术课题开展的传统。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殷墟考古与中国考古》)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中都被认为是最能体现《考工记》城市规划思想的中国古代理想的都城之一。
  B. 明中都命运短暂,一度迷失在历史尘烟中,是因为耗费人力、精力或财力被罢建。
  C. 明中都城能重回人们的视线是上世纪历史学家王剑英躬履田亩、艰辛求索的结果。
  D. 明中都平面呈“工”字和前后殿加穿堂的格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制演变中承前启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中都城近乎平地起建的旷野性和直线性的历史沿革,是都城考古难得的案例。
  B. 明中都城遗址,城市空间形态、建筑格局、街巷肌理、路网水系等都保存了原状。
  C. 殷墟考古,从发起、组织,到田野考古,到文物研究,全是由中国学者完成的。
  D. 明中都考古一定意义上继承了殷墟考古从一开始就围绕重大学术课题开展的传统。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内容 一项是(   )
  A. 开封州桥遗址考古发掘出不同时期遗迹遗存,实证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B. 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保存完好的墓园,对研究西汉列侯墓墓园园寝制度意义重大。
  C. 山西陶寺遗址考古发掘表明,距今4300年至40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已进入早期文明时代。
  D. 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清末读书人普遍认为炎黄二帝确实存在,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
  4. 中国考古“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破解了一个个文明密码,实证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请简要分析中国考古取得成就的原因。
  5.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体现了梁思成先生概述的哪些基本特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因为耗费人力、精力或财力被罢建”错误。朱元璋以“劳费”之由“诏罢中都役作”,只是借口。另“罢建后,随着都城地位的丧失”说明都城地位的丧失是重要原因。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弟兄
  鲁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秦益堂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气来,他抬起紫涨着的脸来了,气喘吁吁的,说:
  “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