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060字。
保密★启用前准考证号
三明市2023年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3.5
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观念在建筑思维层面,其实质在于深刻揭示了传统营造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源于身体、环境与世界的动态关联的体验过程,它将天地空间结构及自然特征与人类意识、文化意义建立了内在关联,从而使得人类塑造环境的营建行为也在其中得到特定的建筑解释。
“天人合一”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整合,形成了儒道同构异质的两大类型。以孟子、《中庸》为代表的儒家确立的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观念、空间结构及其意义都源于人类普遍性的心性结构,《中庸》“天、地、山、水”四重结构即为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空间思维表征:天地孕育人类生命并使之绵延不息,山水滋养人类生命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源,因而天地山水本身就有充满道德生命意义的环境结构关系。正因为如此,儒家建筑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要确立有尊严有秩序的社会组织关系,而且还要同时树立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建筑空间创作原则。我们在都城规划设计、礼制建筑、陵墓建筑以及地方聚落营造中能够反复看到,儒家这类天人合一观念在世俗与神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协调博弈之间不断显露其建筑创作背后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也不断显露其建筑创作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居营造智慧。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确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人与道之间必须经历地与天的适应过程才能得到真正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类自身需要适应大地、天空这样的事物环境及空间结构,才能获得根本的意义。“道”是人自身生命活力面向自然、社会的自由呈现,这种呈现既有艺术的或多样性的表达,也有对自然规律、社会规范、知识技术的洞察反思,因而这样的过程提供了古典建筑创作更为宽广的视域和深刻的洞察力,人与自然更容易形成自由平等的环境伦理关系,人在天地山水之间更容易形成灵动自由的建筑空间思维方式。儒道两类“天人合一”观念的思想进路不同,因而对于环境价值、空间意义及建构原则也有不同理解,但是它们对天地关系的敬重、对自然环境和山水结构的顺应其实殊途同归,而且在古典建筑创作实践中实为互补。
“天人合一”观念在历史长河及实际经验生活中又表现为文化意识形态化的“天人合一”和世俗经验的“天人合一”,在传统建筑思想中,具体表现为环境感知、文化意义与建构逻辑相融贯的创作思维过程。从某种意义看,“天人合一”观念作为建筑思维模式,对中国建筑传统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虽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各类意识形态、文化学术及世俗经验,但就其最为根本的建筑思维方式而言,它与当代关注场所、情境、身体、文化特性的建筑理论产生了积极深入的对话,对于中国建筑创作能够提供源于传统的有效建筑理论话语。
(节选自吴国源《中国古典建筑思想的现代诠释初探》,有删改)
材料二:
古建筑作为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记,在古建筑中,人们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和居住者的足迹,古建筑的一砖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儒家建筑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更容易形成自由平等的环境伦理关系,所以道家思想更容易形成灵动自由的建筑空间思维方式。
B. 儒道两类“天人合一”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思想整合,虽然思想进路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在建筑创作实践中形成互补。
C.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古建筑元素就能够让当代人了解先辈追求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增强归属感,引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D. 古建筑在设计时通常要深入且全面考量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现代建筑在融入古建筑元素时同样要遵循这个设计理念。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班固《西都赋》
B.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D.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4.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说“中国建筑之个性乃我民族之性格”,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下面一段材料中的“凸碧堂”“凹晶馆”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经典建筑,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思想。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
(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西方文化和建造方式导致我们城市独特性的消失”错误。从原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逐渐发现城市的独特性正逐渐消失,西方建筑模式逐渐吞噬了传统建筑设计风格”来看,西方文化和建造方式不会直接导致城市独特性的消失。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墓
石钟山
解放海南岛战役之前,他已经是名连长了。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他负了伤。战役结束后,在他的坚持下,他转业回到了二龙山。他拒绝县里的工作安排,选择留在二龙山做了一名护林员。
他每天在山林里转悠,这看看那摸摸,他会长时间在当年伏击地驻足,每次站在昔日的战场上,他就会想起多年前在这里打响的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