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750字。

  12.《石钟山记》综合检测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那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余于仆A碑B又以悲C夫D古书之不存E后世之谬F其传G而莫能名者H何可胜道也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梵语,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阳,古代指山之南水之北,华山之阳指华山之南;“阴”则指山之北水之南。
  C.名,意为命名,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句中的“一”用法相同。
  D.士大夫,是指古代中国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然后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
  B.作者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突出“花山”二字,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张本。
  C.走出褒禅山后洞,作者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自己左右的人,来到这里写文章记录的更少。
  D.“于是余有叹焉”一句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风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
  4.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5.从两则材料中能得出做成功事情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