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8940字。

  山西2022-2023年度教育发展联盟高二4月份期中检测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 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B. 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
  C. 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
  D. 《离骚》的后半部分侧重写“离”,诗人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
  B. 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而是因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而生的。
  C. 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D. 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 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C. 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
  D. 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4. 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二认为《离骚》是屈原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这是否表明屈原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错误,于文无据,材料只提到“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另外,“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错误,以偏概全,在这些蕴含忧患感的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这些作品不能反映“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B.“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错误,根据材料一,司马迁是就《离骚)提出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并非针对屈原的所有作品;另外,“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C.“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错误,两则材料都提到屈原效仿彭咸投水自杀,但并未提到他是为了劝谏君主改过而自杀。
  故选D。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这座石头碾坊。而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