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7280字。

  辽宁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期初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梁晓声写完长篇小说《人世间》之后,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给梁晓声寄了一部厚重的《哈尔滨市大事记》,书中记载了当年哈尔滨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所做贡献和牺牲的故事。梁晓声被这段历史传奇打动,遂动笔创作了《父父子子》,并发出感叹:“名下有此书,身为中国作家,又去一憾也!”
  书写哈尔滨的历史传奇
  高佳馨:《父父子子》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您为什么想写这样一个故事?
  梁晓声:在我们这一代哈尔滨人心中有一种“英雄崇拜”或者是“英雄敬意”情结,哈尔滨市有“一曼大街”,“靖宇大街”,还有“靖宇电影院” “兆麟公园”“兆麟大街”。走在哈尔滨市里,往往会有人告诉你当时赵一曼就在这里执行过任务,或在哪一个医院治疗过,这些实物就在我们面前。最初,我们经过兆麟大街的时候,会看到李兆麟将军遇害的楼的外窗台下还有一块黑匾——李兆麟将军遇害处,也曾唱过李兆麟写词的抗日联军军歌(《露营之歌》):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这些都让我们心底慢慢形成了对抗日英雄的敬意。
  高佳馨:《父父子子》全书45 万字,将高家、孙家、赵家四代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囊括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您是怎么找到小说结构的?
  梁晓声:我写长篇时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通过写作证明自己是有技巧的,是一个技巧大师。写作时总是老老实实地想,要表达的人物有多少,最主要的是哪几位,要把人物凸显出来,用最好的也是最传统的那种方式。在《父父子子》中,前边一部分是以作家客观的视角,后面再换一种妻子的视角、儿子的视角,这样结构了整部小说。我觉得换一下视角有利于这些人物本身的呈现。比如说写妻子,只写丈夫眼中的妻子或者作者眼中的妻子,还不如让妻子自己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形象,或者让儿子出来表达。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效果还不错,我对自己用这样一种写作技巧也比较满意。
  高佳馨:书中的高坤父子以及纽约赵氏家族,他们在现实当中是否有人物原型?
  梁晓声:在哈尔滨市有各种各样的参加抗日的人,但哈尔滨市的商界在当年究竞有没有一个像高鹏举这样具体的原型人物,资料中和老人的回忆中,都没有得到印证。还有一点就是纽约唐人街,唐人街是具象的,实际上它代表了所有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离我们比较近的,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侨力量,他们是比较直接地来援助中国抗日的。当年在唐人街的华人,他们虽然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但对中国抗战所遭遇的这种苦难和危亡不会没有感觉。
  苦难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佳馨:在小说中,您为什么会安排这么多的苦难在主人公高坤这一个人身上?
  梁晓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父母死在自己面前,亲人被侵略者杀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访谈开头引用梁晓声的感叹,既表现了梁晓声对《父父子子》的青睐及自豪之情,又折射出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彰显了一位作家的创作情怀。
  B. 材料一中“兆麟公园”“兆麟大街”“兆麟遇害处”“兆麟的《露营之歌》”等词语反复提到“兆麟”,是为了突出李兆麟对哈尔滨的巨大影响。
  C. 《父父子子》将高家、孙家、赵家几代人的命运串联起来,以高坤等人的形象塑造来反映哈尔滨的传奇历史,再现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
  D. 王跃文的《家山》和葛亮的《燕食记》将“土得掉渣”的方言直接用于叙述和人物的对话之中,使得作品极具地方色彩和民俗色彩。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文体各异,表述重心不同,但都有以“地方叙事”再现民族苦难的特点。
  B.《人世间》与《父父子子》主人公形象不同,但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趋向有共通之处。
  C. 高坤的苦难与周秉昆们的遭际不同、故事各异,场景不一,但都传承了家国情怀。
  D.材料中例举《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用来说明家国情怀在文学文化上具有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贾平凹的《秦腔》使用“披红”“马勺”等地域色彩很强的词语,陕西以外的读者初读到这些词语会有陌生感。
  B.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是硬核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小说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纷繁多变的意象呈现出多重的迷人色彩。
  C. 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天保和傩送通过赛歌的形式在爱情上公平地一决胜负,展现了湘西世界独特的婚恋习俗。
  D.孙谦评论赵树理的语言:“他的作品保持了极浓厚的地方色彩……描绘得维妙维肖,刻画得入骨三分。”
  4. 梁晓声说:“中国太多的作品强调他人皆地狱,中国太需要好人文学了。”对“好人文学”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为例简要说明。(4分)
  5.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文学创作怎样才能做好“地方叙事”。(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