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7350字。

  高2022级半期考试试题
  语  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开始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宝、黛共读连同第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当然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戏语”则可以理解为玩笑话。但是,这些玩笑话,关键几句是从剧本中直接挪用,那么把“戏语”视同为“妙词”,让前后形成一种互文足义的关系,也未尝不可。在这片段中,小说三次提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词语,而呈现的这三个词语,再加上宝玉带有戏剧性的一次发誓赌咒,恰好构成了情节发展逻辑的几个关键步骤,我们试着来依次分析。
  第一步,这段情节的逻辑起点,是宝玉带《西厢记》剧本到桃花树下坐着细读,书中写道: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这里,剧本中莺莺的“落红成阵”感叹,与贾宝玉身处的自然环境十分吻合,书里的情景,与书外的世界被打通。这种自然之景,本身就是感发、引发人的情感的一种元素,而书里书外的景的相通,也为接下来写人处境的相似和情感的相通作了铺垫。
  第二步,宝玉把手中的剧本转给林黛玉看后,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这一段,一般认为是“戏语”的核心。因为宝玉借用戏语把自己比作张生,把黛玉比作莺莺,让黛玉很生气。问题是,既然黛玉也喜欢宝玉,为何会因宝玉的玩笑话而生气?乃至认为宝玉开这样的玩笑是在欺负她?因为张生和莺莺先斩后奏的私自幽会,为正统人士所不耻,黛玉对他们的类似举动也有所忌惮。尽管其内心深处,对他们的两情相悦,又是艳羡的,私下里,也会以莺莺来自况(如第三十五回写她的心理活动)。只不过受传统观念束缚,那种心思不便溢于言表。而宝玉出此戏语,一方面说是试探,是撩拨,是情不自禁;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是揭开了黛玉内心的隐秘,把她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内心秘密暴露了出来。此外,把宝玉这两句戏语与此前的对话联系起来看,就更耐人寻味。宝玉是问黛玉对剧本的评价“好不好”,黛玉的回答是“果然有趣”,那么,宝玉再用两人的关系来比附,似乎让黛玉的“有趣”判断,也针对了这一层关系,这就有挖坑让黛玉跳的嫌疑。所以黛玉说他在“欺负”人,也没太冤枉他。
  而就宝玉来说,他和黛玉共同珍惜落花,共同赞赏《西厢记》,似乎有了逐层递进的共情体验,把这种共情体验发展至两情相悦,似乎也是逻辑的必然。只是当黛玉不愿意关系推进得这么快(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并因此而生气时,宝玉才慌忙给她赔不是。
  第三步,宝玉赔不是的话语虽然没有引用《西厢记》,但那种极度夸张的表述,才是真正的“戏语”: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正因为这种表述过于离奇,真正显示了其开玩笑的夸张性质,从而把此前的那种试探性的“戏语”也化解在不能当真的玩笑中了。换句话说,这是以把玩笑推向逻辑极致的方式,让此前说话中隐含的玩笑元素充分暴露出来,顺带也向对方挑明,不能把此类玩笑太当真。
  第四步,就有了黛玉参与“戏语”的收场。
  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的话能够把黛玉逗乐,固然说明了宝玉的机智,但也说明,黛玉并没有真生气,或者说,她生气的理由,本来就脆弱。在她内心深处,她也是理解宝玉对她的真情的,是不该受她指责的。也许为了宽慰一下宝玉那颗受惊吓的小心脏,她也参与到宝玉发起的戏语玩笑中,引《西厢记》中红娘骂张生的话来骂宝玉。而当宝玉笑着指责黛玉,同样不应当这么说时,黛玉却以她的解释,巧妙躲避了指责,连同把指责宝玉的理由一并洗去了。注意,黛玉把他们彼此之间的戏语引用,归结为人的记忆力的问题,是所谓“你会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这样,内容的实质,其涉及的逾越礼仪的私情问题,就被消解了。
  (摘自詹丹《宝、黛共读西厢的“戏语”逻辑》)
  材料二:
  《西厢记》不同小可,乃是天地妙文。读《西厢记》,便可告人曰读《西厢记》。旧时见人讳之曰“看闲书”,此大过也。《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中位置重要,主要是因为宝黛共读使得两人的情感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情感交流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B. 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既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还可以理解为宝黛之间的玩笑话。
  C. 黛玉用土冢葬花虽比宝玉水葬落花考虑得更周全,但他们对落花的爱怜之心却是相通的,这同样是下一步情感发展的基础。
  D. “扫地”“焚香”讲的是读书要选择与书意适应相通的环境,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对雪”“对花”讲的是读书时的心境,心要虔诚,不存杂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三次提到《西厢记》中的词语分别是“落红成阵”“多愁多病身”“银样枪头”。
  B. 宝玉赔不是的极度夸张的话语向林黛玉挑明了不能把自己“欺负”她的话当成真的。
  C. 林黛玉引《西厢记》中红娘骂张生的话来骂宝玉,有怂恿贾宝玉说出真心话的嫌疑。
  D. 把看《西厢记》说成“看闲书”,是因为当时的大多数人认为《西厢记》多淫词艳曲。
  3.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关于宝黛共读有这样一句评点:“看官说宝玉忘情有之,若认作有心取笑,则看不得《石头记》。”这句评点针对的句子是(   )
  A.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B.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C.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
  D. 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
  4. 有人认为,宝黛共读这部分内容能成为经典,与金圣叹对《西厢记》评价有一定关系。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结合材料一,概括林黛玉生气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扫地’‘焚香’讲的是读书要选择与书意适应相通的环境,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错误。“扫地”“焚香”两则讲的是读书时的心境,心要虔诚,不存杂念。“对雪”“对花”两则讲的是读书要选择与书意适应相通的环境,营造一个优雅的读书氛围。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次观剧印象
  【法国】法郎士
  此后不久,我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我第一次观看戏剧演出。我父母极少看戏,这次他们带我到戏院去是各种因素的异乎寻常的巧合促成的:我父亲用他高超的医术给一位剧作家的妻子治好了病,而这位剧作家的一部历史剧在他妻子痊愈后不久在圣马丹剧场上演,充满感激之情的剧作家为父亲留了一个包厢。演出是在我唯一能够晚睡、任何一个剧场经理都轻易不肯放过的星期六晚上举行的,而且那出戏看来丝毫不会玷污我天真无邪的耳目。
  整整二十四个小时里,我情绪激动,焦躁不安,既担忧又满怀期望,等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