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3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与导设计1
宁海明望中学 陈语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分析与学教方式选择 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在小组合作解决字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笔法。学习作者怎么刻画人物,文中人物怎么成功劝谏齐王的。可用以读带讲的方式和讨论点拨法。
学习目标(含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了解《战国策》。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刺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4、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环节与目标 学习任务与要点
教学环
节与目标 学习任务与要点 学导活动与过程
一、导入 引言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整体感知,了解主要人物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