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21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评点是一种与文本结合在一起的文学批评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评点、评阅、评林、评释、评订、论赞等。
由于小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俗文学的状态,不被文人士大夫所重视,所以小说评点在明李贽评《水浒传》以前,一直是沉寂的,评点之学也不被文人士大夫所重视。
小说到了明代,有了蓬勃的发展。自明嘉靖元年(1522)《三国志演义》结束了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的局面,以刻本出版以后,通俗小说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读者群,对通俗小说的创作与传播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嘉靖元年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近百年中,小说创作空前繁荣,以当时被称为“四大奇书”为代表,四种古代通俗小说的基本类型——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都已出现。
书坊为了促进小说的发行,开始出版带有评点的小说版本,评点随着小说的市场化蓬勃地发展起来,万历年间书坊主人余象斗刊出了最早带评点的小说——万卷楼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有水平的文人化的小说评点,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出版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和万历四十年(1612)到四十二年(1614)间出版的“袁无涯本”《水浒传》,都著名李贽评点。这两个评点本的出版,大大提升了小说评点的品位,使小说评点进入了通俗化与文人化相结合的发展轨道,也带来了小说评点的繁荣,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刊行的许多小说几乎都有评点,文人对通俗小说的价值也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参与评点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李贽、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是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处在晚明高扬个体真性情思潮的时代氛围中,张扬个体情怀,宣泄审美情感,是他们评点的动机,也是评点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对主体情感的重视以及对小说理论的贡献,对以后小说的创作与评点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吴晓风(《红楼梦)评点研究》)
材料二:
由于评点家反复研读,全局在胸,又能带着丰富的文化修养从叙事之外比较到叙事之内,因此他能捕捉到行文的一些文化密码,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种评点方式,可以简称为“文化穿造,穿透文化”。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小说擅长于预叙,预叙往往暗示人物和事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带命运感,甚至带神秘性的发展和交异,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明嘉靖元年的《三国志演义》是最早的以刻本形式传播的小说,它对通俗小说的传播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 评点家能够捕捉到文字间的文化密码,弦外之音,与他们对小说的熟悉程度及其自身的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
C.正是脂砚斋为读者直接点破了“十二钗”所有人物的命运,初读者才能够把握住其中的文化密码和深层意义。
D.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既有对文字符号的品读,对人物命运的分析,还有对整部小说结构艺术的品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靖元年的《三国志演义》是不带评点的,毛宗岗对《三国志演义》的评点,比万卷楼刊本的评点更具文人化。
B.李贽、金圣叹等晚明时期的评点家,他们评点的重心不在对小说文本的分析,而在对个体真性情思想的表达。
C.《红楼梦》在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的图画和判词等,这属于小说的预叙。
D. 脂砚斋的评点,既为后人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后人带来了困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有多处写雪的文字,金圣叹做了这样的评点:“一路写雪,妙绝!”
B. 《三国志演义》的卷首中,毛宗岗做了这样的评点:“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C. 《西游记》第一回“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这一句旁,李贽做了这样的评点:“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
D.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的《络丝娘》“腌躯老,死身分”这一句旁,徐渭做了这样的评点:“‘躯老’,杂剧往往用此,为鄙贱人之语。”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小说评点在明末繁荣起来的原因。(6分)
5.材料二论述了脂砚斋解读太虚幻境密码的四种方法,请从中任选两种方法对下面贾迎春的判词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宝玉回至园中,袭人正惦记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只见宝玉醉醺醺回来,问其原故,宝玉一一向她说了。袭人道:“人家牵肠挂肚地等着,你且高乐去,也到底打发人来给个信儿!”宝玉道:“我何尝不要送信儿,只因冯世兄来了,就混忘了。”
正说着,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