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840字。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本卷满分为150分(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10分)
  (1)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知不足,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礼记??虽有嘉肴》)
  (5)《石壕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描写中抒情,表现了对“吏”的谴责、对“妇”的同情。
  (6)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庄子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他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品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顺境时,给你清醒;迷wǎng时,给你希望;挫折时,给你信心;追梦时,给你力量。以书籍为灯塔,人们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因为阅读,许多人超越庸常,积蓄了向上的力量。
  人生因阅读而______。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有益于开阔眼界,提升格局;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海中深蕴着灼热的理想信仰,chì烈的家国情怀。翻阅《论语》《孟子》《礼记》等国学经典,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______;细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典籍,获得“可以知兴替”的历史镜鉴……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rèn。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精神面貌也会透着文化的气息,闪耀不一样的气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迷wǎng(    ) chì烈(    ) 心游万rèn(    ) 含英咀华(    )
  (2)在上文中,“镜鉴”中“鉴”的意思是(    )。(2分)
  A.铜镜 B.借鉴 C.鉴察 D.鉴别
  (3)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气象万千 博观约取 B.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C.包罗万象 博观约取 D.气象万千 博大精深
  (4)关于全民阅读的一则宣传标语,请你写出下半句,注意格式对称。(2分)
  倡导全民阅读,____________。
  3.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填空。(6分)
  冬妮娅好奇地倾听着。渐渐地保尔已不感到拘束了,他像对老相识一样把他哥哥离家出走的经过也告诉了冬妮娅。他们俩亲切、兴奋地谈着,谁也没有注意到已经在那里坐了好几个小时。最后还是保尔突然想起该上班了,就跳了起来,说道:“哎呀,该上班了,瞧,我聊得忘了时间了,该我烧锅炉了。达尼罗准会找我的麻烦。”他不安地对冬妮娅说,“哦,再见吧,小姐,我得赶快回去。”
  (1)保尔是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战士,但从这段文字看,他也有作为普通人______的一面。
  (2)选文写的是保尔与冬妮娅第二次见面时的情形,这次见面的地点是______,见面前冬妮娅正在专心致志地______,保尔脚下滑落的一块小石子把她吓了一跳。
  4.下面两幅图表是教育主管部门在落实“双减”政策后的调查统计,请认真研读,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图一】“双减”政策出台后受访家长的态度调查图    【图二】“双减”政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
  (1)下列对图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B.对于提高校内教学质量,同时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比反对的要多。
  C.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大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支持。
  D.对于减少机械重复的刷题,减轻孩子作业负担,受访家长表示不确定与反对的一样多。
  (2)研读图二,就“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3分)
  (3)“双减”背景下,中学生如何促进自身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做法。(3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22分)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