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090字。
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十大理念之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木本水源。
从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违农时”的日常劳作,到修齐治平“以德配天”的治国理政,“天人合一”都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同时,天人是否合一也是中西哲学差异化的逻辑起点。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天”和“人”的意蕴都十分丰富,“天”既指自然世界还指伦常义理,“人”对天的主动性既指自然主动也指道德主动。
“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宇宙论范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无论是老子所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是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指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始于同一宇宙本源的有机整体,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人合于天的“天人合一”。而且这些保护自然的理念在传统社会也都得到了实践。
要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需要还原到历史的客观情境中寻找答案。“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古代的圣人正是在观察天地之道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掌握自然时令的变化规律,所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在中国古代格外先进,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发现了大量天文现象记载。当下仍广泛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对应着当代的绿色发展观,还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然选择,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义理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属于伦理学范畴,主要探讨人与社会如何相处,与象征社会文明的伦理道德共同发展。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伦理化经历了萌芽、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夏商时期,“义理之天”的伦理道德内涵已开始发徽。春秋时期,儒家明确表达了人能通天的观点。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将“天人感应”理论化,通过阴阳、五行的中介将人与天相连。“天人合一”四字首次在宋明时期被张载提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至此,天道与人道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可实践的修养路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
二十大报告定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层面与社会伦理交往层面衍化而来的具体指向。作为“自然之天”,天人合一的要求就是走绿色持续可协调的发展道路,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义理之天”,天人合一又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伦理要求,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明确为中国的外交方针,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都是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的继承及发展。
(摘编自徐佳佳《天人合一》)
材料二:
在当今21世纪开始之际,人类在享受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到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生态的急剧恶化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给我们带来深重灾难。因此,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从现代的工业文明迅速过渡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是贯通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思想,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影响着中国人的日用伦常。
B.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超前的“天人合一”绿色环保思想的客观情境。
C.“天人合一”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是当代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与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来源。
D.罗马俱乐部中国分部认为老子提出的“无欲”“天人合一”,是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的良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老子、孔子和庄子的言论,是为了探寻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来源。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天人合一”进行了论述,但二者的论述重点并不相同。
C.转变文化观念,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是全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D.尽管西方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天人分离,但“天人合一”还是得到了国际哲学界的认可。
3.下列最能体现材料中“自然之天”视角下的天人关系的一项是( )
A.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
B.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荀子•王制》)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
4.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面临着气候变暖、文明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应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回答。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墙上的弦子
刘庆邦
高新月家里的墙上挂的弦子是一把曲胡。曲胡没有被装进琴盒,也没有被装进布袋,就那么无遮无盖地挂在床边的北墙上。
弦子属于高新月的丈夫潘明华,全家只有潘明华一个人会拉。如今潘明华外出打工去了,高新月不会拉,女儿更不会拉,弦子便上了墙,闲置下来。
当年潘明华要出去打工时,对他的弦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似乎有些不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