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5870字。

  2023年下学期入学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赢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 .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 .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 .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 .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 .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 .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 .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 .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椎,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6分)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