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180字。

  2023-2024学年高三开学摸底大联考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
  3.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 非选择题必须用直径0.5毫米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  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也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它是自古以来产生于任何离 家怀乡之人的心中的情感。但是,如果把这一概念限定于自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来,  它就有了某种实在的含义。在这里,“乡愁”不只是一种超越于时空的情感存在,同时也是现 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所谓的“乡愁”是在现代性发展观照下的“乡愁”,只有在现代 性的视野下,才能考察它所代表的时间维度和心灵指向的深层原因,  “乡愁”才有作为方法论
  的可能性。
  把“乡愁”作为方法,意味着以此出发,把自己置身于民族生活之流中,去感受民族生活 的种种。鲁迅以一种充满“乡愁”的情感来写《祝福》,他对祥林嫂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 “怜悯”,而是意识到“祝福”背后深刻的文化属性及这一属性对个体生命的巨大影响。鲁迅 一代知识分子的“乡愁”中包含着启蒙的现代性的目光,它也是民族自我发现之前提。在这一 现代性视野下的"乡愁"中,他不只发现了“村庄”“乡土”“国民性”与"民族文化结构”, 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但是,鲁迅一代所处的语境是西方现 代性观念进入封建帝制的中国之初,  “现代性”以绝对的积极因素存在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 治经济空间中,在这其中,  “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是被批判的对象。
  一个世纪以后,除去其中自然的“怀乡”因素,“乡愁”几乎被固定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
  反现代性潮流的情绪。但是,以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文明发展方向来看,我们却恰恰需要重新反 思这一保守主义倾向和反现代性情绪。因为“现代性”已经成为布满中国生活各个缝隙的事物,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它以激进的和强势的推进力瓦解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它的“消
  极”因素开始慢慢呈现出来,  “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 一个反向的阻碍作
  用 。
  在这一 情形下,重返“乡愁”,是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  “乡”既是 实际的乡村、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花草,也指中国独特的文化意义上的“乡”,乡土生 活、农业文明、乡土文化等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一 “乡”内部有怎样的生活样态,这些样 态哪些应该属于“需永恒不变的一半”,哪些则是属于“需变化改造的一半”。而在当代的中 国, “乡”似乎逐渐只剩下政治经济学层面的乡村,而自然、风俗、人情、伦理和“家”的层
  面的乡村正在丧失。
  重回“乡愁”,要以"同情之心"回到民族生活的内部。因为“乡愁”与人最基本的情感、 道德与生命感受相联系,它是观察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尤其是,它也应该是当代社会各个制度
  层面发展的起点与终点。只有充满“同情之心”,才能够正确处理“乡”和"乡村”的问题。
  重回“乡愁”,还包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文明那种天人合一 的生活方式和思 维形式逐渐为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所代替,每一个人生活在一种类似于唯物的清明和新的混沌 之中,晨昏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都只被看作为可征服的事物而轻蔑处之。人与自然的 关系在不断疏离,而四时、农业、耕种、农业文明越来越成为要被遗忘的或注定要消失的事物。 当以“乡愁”的视野来审视这些变化时,就会发现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丧失了与自身存在
  之地间的感知能力。
  — — (摘编自梁鸿《作为方法的乡愁》)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涌现的各种对传统文化的辩护、维护思潮,产生于东西方文化的危机意识。文 化乡愁更多地体现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主义,但这里的文化保守主义应该去掉更多价值判断上 的贬义色彩,因为持批判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人,习惯于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前,  “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没有实在的含义。
  B. 在现代性的视野下,  “乡愁”既是一种具体的精神指向,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
  C.鲁迅的“乡愁”,在当时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具有现代启蒙性。
  D. 记住历史,记住乡愁,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实现民族
  复兴的重要载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一代的“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含有保守主义倾向和反现代
  性情绪。
  B.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使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丧失了与自身存在之地间的感知能力。
  C.包括鲁迅在内的那些批判乡愁是保守主义的人,他们的逻辑预设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如西
  方文化。
  D.如今倡导记住乡愁,对“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一个反向的阻碍作用。
  3.根据材料二论述,下列选项不属于“乡愁”所具备的含义的一项是(3分)
  A.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义
  B.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文意义
  C.推动城镇建设的现代意义
  D.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 5 分 )
  5. “乡愁”的样态包含“需永恒不变的一半”和“需变化改造的一半”。有人说沈从文的《边
  城》代表前者,鲁迅的《故乡》代表后者,结合两部作品试做分析。  ( 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嘱附(节选)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
  不生疏。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 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