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9350字。

  江苏省苏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抽查调研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认为"诗言志"和"诗缘情"的观点是一致的,情志都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B.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还有提升人格境界的教育作用。
  C.古代文学家既想借"言"达到"得意"目的,又想通过"忘言"来强化"得意"目的。
  D.言与意的审美智慧与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及古代文学的“审美"问题,都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二者的论证结构并不相同。
  B.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反映作者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具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C.李、杜、苏、辛的作品所呈现的美,不在于作为手段的“言”之美,而在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的"意"之美。
  D.古人论诗"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得意而忘言”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都包含着民族思维特色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滋味说"观点的一项是()
  A.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苏东坡“击节称妙”的原因加以分析。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一起论诗,苏东坡吟一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说不如改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吟诵玩味片刻,不禁击节称妙。
  5.学校准备举办"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推介人,请依据两则材料列出推介词的要点。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