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640字。

  故乡
  学习目标
  1.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及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中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4.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5.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重点难点
  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了解小说的情节;精读、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
  导入
  故乡是一部耐读的史册,那里记载着我们美好纯真的梦;故乡是一个温馨的摇篮,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我们总能在她的怀抱中酣然入睡。故乡让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文人墨客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那么,故乡曾给鲁迅先生怎样的体验呢?小说《故乡》会让你感受故乡带给先生的复杂情感。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名为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人称“文思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小说写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却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社会的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当时,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不休、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使得广大农民陷入困境。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三)了解文体知识。
  布置: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小说的相关知识。
  【边提示边多媒体展示】
  小说的基本知识
  定义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小说三要素
  人
  物
  主人公 谁反映本文主旨,谁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不能单纯以笔墨的多少来确定主人公。
  人物描写 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出场 人物出场的方法一般有:①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②先抑后扬法。③环境渲染法。
  情
  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即: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
  境
  社会坏境 定义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自然环境 定义 (又称景物描写)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②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气氛),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③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⑤衬托人物性格品质。⑥象征和暗示
  小说题目 作用 小说题目的作用有一般有:①点明中心;②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是本文的线索;④突出主要人物;⑤突出主要内容。
  含义 小说题目的含义往往有两层: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与文章主旨有关。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读一读,写一写。
  阴晦(huì)     萧索(xiāo)    祭祀(sì)     愕然(è)      嗤笑 (chī)
  惘然(wǎng)    伶俐(líng lì)  鄙夷(bǐ yí) 隔膜(gé mó)  恣睢(zì suī)
  (2)读准多音字。
  应(yìng)应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