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190字。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二)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相继采用“培育”“铸牢”“打牢”等具有人工构设内涵的词汇,持续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种通过政治主体有计划、有目的地优化和完善政治社会秩序,建构集体认同的观念和行为,是中国系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现代化情境、历史传统与国内外约束下的现代性认同建构,包含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重大的现代化事业。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始终要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实现政治理性化建制与社会规模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与建设理论,对内推翻阶级压迫和剥削,对外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赋予了领土主权、人民性国民身份与大众性民族认同的政治内涵,从而实现了传统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向现代国家认同的转化,这是中国在“站起来”阶段的一项重大现代化成就。在中国走向“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与巩固,对内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制度效能,对外则关系到全球治理的参与限度,因而具有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内治理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一种有机的关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理解三者的关系,成为解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密码,也是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特定内涵的关键。首先,中华民族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是简单的历史演化与民族交融的自然结果,需要现代国家治理制度的坚实支撑。其次,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国民共同体,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的民族聚合体,中华民族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社会规模的内在约束。最后,与西方通过“民族”整合国民的单一路径不同,中国以“五个认同”为价值核心,形成了领土整合、国民整合、制度整合等多元化的系统性整合机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球治理意蕴。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或者族裔共同体意识的凸显,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因:一方面是全球化放大了个体对于本体安全的基本需求,各种族裔、文化或者地区认同争相复兴,从而侵蚀了国家认同意识;另一方面,全球大变局导致国际竞争、对抗的因素趋于明显,突显了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紧张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国际秩序环境的影响与约束,中国也必将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互联共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回应了全球化时代个体对于本体安全与理性发展的诉求。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国家属性以及文明古国的历史涵养,决定了国内政治秩序的建构与全球治理秩序的塑造具有融通性和关联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导性政治力量与社会大众相互动,建构政治社会秩序和集体认同的实践,也就具有了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了以民族关系协调为主要内容的狭义民族事务治理范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进行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的时代命题,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
(摘编自朱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意蕴》)
材料二:
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我们的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们应科学认识文化符号的源生过程,还原民族文化发生发展之境,解析民族文化心理场,探索民族文化认同机制,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涵养文化认同。文化符号深刻体现在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双重意蕴,属于当代的现代性认同建构。
B.现如今,实现政治理性化建制与社会规模的有机结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要处理的核心问题。
C.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存在一种有机关联,不可分割。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虽然并不协调民族关系,但它是时代命题,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系统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全部内涵是,党和国家通过政治主体优化和完善政治社会秩序。
B.党将实现传统中国历史文化认同向现代国家认同的转化,这会是中国的一项重大现代化成就。
C.涵养文化认同、巩固文化心理可助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符号,各民族人民只要掌握它,就能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书写历史。
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主要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国内和全球两个方面的治理意蕴,论证思路清晰。
B.材料一第三段综合使用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中心观点,逻辑严谨,颇具说服力。
C.材料一第四段着眼于全球化的背景,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当今时代民族或者族裔的共同体意识凸显的动因问题。
D.材料二谈及的“文化符号”可能包含建筑、瓷器、书画、雕刻、家具等具有深厚东方文化美学意蕴的艺术形式。
4.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说明。(4分)
5.十六国时期前秦君主苻坚曾说:“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为一家,同有形于赤子。”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椿树之心
杜怀超
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
①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