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630字。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4.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探究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导入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有位古代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可中举后却发疯了,这是什么原因?小说《范进中举》会告诉我们答案。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课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标题是编者加的。《儒林外史》大约成书于1750年前,即吴敬梓50岁前。当时正值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做诱饵,用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度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习。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二)了解作品。
布置:课文节选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这部名著本来是安排在九下教材中,有谁提前阅读了这部名著?请阅读了的同学向大家简介这部名著。
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展示:
《儒林外史》是一部我国著名的古典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所谓“儒林”,因旧时称读书人为儒生,“儒林”即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章回小说。所谓“外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的,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所谓“章回体”是长篇小说中的一种体裁,全书共55回,每回都列有标题,大都为一对仗句。用以概括本回的内容。《儒林外史》描写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揭露科举制度和功名富贵的罪恶为中心,旁及官僚制度以至整个社会风尚,批判了当时黑暗的现实。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读一读,写一写。
星宿(xiù) 斋(zhāi) 公讳(huì) 细丝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