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865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自主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2023.0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绿山水画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从发轫之初就确立了以青绿为主调的优雅风格。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大片面积的深沉的蓝绿色江水压住了整个画面,与山峦的石青、石绿、赭石等色形成鲜明对比,石青、石绿色像宝石镶嵌一样晶莹明亮,构成色彩旋律的主调。
  五代到北宋初期,水墨山水画形成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绿山水画的进一步繁荣。但是,水墨的繁荣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演进和结合。青绿山水画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慢慢借鉴了水墨山水画丰富的表现技巧和绘画语言,使宋代的青绿山水画更具有墨彩结合、兼收并蓄的特色。《千里江山图》正是这种融合的具体表现:先用或浓或淡的墨色勾出轮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墨色有浓淡之分,用笔有粗细之分。它在笔墨变化、色墨结合、设色工序和材质等诸多方面体现着意境之美。
  自北宋之后,山水画的构图从多以“高远”为主的雄壮、巍峨的北方山水为描绘对象的巨幅构图转向以“平远”为主的幽远、平和的南方山水为主的卷轴长卷,呈现出一目千里、波澜壮阔的“江山”构图样式。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山水画中“远”能把人的目光和情绪向远方伸展。《千里江山图》就是这种构图的具体表现:以平远法为主构筑画境,穿插运用高远、深远的处理方法,节奏鲜明而又起伏跌宕,连绵往复。这种江山构图,是画家对幽静、宁和的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家园的想象,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宁静淡雅的审美与意境。
  无论是宋代的绘画,还是宋代的诗词,其审美志趣都是一致的。宋代的绘画与诗意相联系,表现为诗、书、画三者相结合,也就是绘画的诗意化。其诗意化主要包括书法用笔、诗的意境之美等。王希孟是受过“画学”训练和宋徽宗亲授的青年画家,他的画风自然要受宋代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的影响。《千里江山图》气势宏大,融北方和南方特色于一体,雄奇与秀丽相结合表现出山河之美。它通过对景物特征的强调及对自然物象神韵的把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营造了生机盎然、宁静清新的意境。它表达的是理想对现实的美化,是诗意情感与美好理想的表达。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杰作,直接继承了隋唐青绿山水画绚烂明艳、金碧辉煌的华丽传统,容纳了五代、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画的艺术成果,又吸收了宋代“平淡天真”的水墨情结,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
  (摘编自梁穆穆《从<千里江山图>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
  材料二:
  古人称绘画为“丹青”,早期的中国画是以“色彩”为主的,山水画也是如此。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青绿山水《游春图》。水墨山水画自唐代创立以来,从五代至北宋前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从宋哲宗开始,复古之风盛行,“好古图”。“古”即是晋唐画风——青绿山水“青绿为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的青绿山水画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又受着水墨山水画的影响,具有墨彩结合、兼收并蓄的特色。
  B. 《千里江山图》的构图样式体现了北宋郭熙的“三远”说,有着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宁静淡雅的审美与意境。
  C. 从《千里江山图》,我们既看到了隋唐画作崇尚绚烂明艳、金碧辉煌的华丽传统,又看到了宋代画作的诗意化,体现着时代的审美思想。
  D. 宋哲宗、宋徽宗提倡复古之风,即提倡晋唐青绿山水“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色彩浓丽的绘画风格,青绿山水画得以复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里江山图》用矿物质石青、石绿等作为主色绘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始终以青绿为主调的优雅风格。
  B. 《千里江山图》以雄壮、巍峨的北方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又融幽远、平和的南方山水于一体,雄奇与秀丽相结合,气势宏大。
  C.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朴素而天下莫能争美”等道家思想,体现了老庄崇尚素淡的色彩观,影响了水墨山水画的创作。
  D. 水墨山水画重视黑白、虚实,崇尚简淡空灵,相比青绿山水画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华彩秀美的特点更具有美学价值。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证结构特点是分总式,先论述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每个特征的分析均以《千里江山图》为参照,最后总结。
  B. 材料一引用北宋郭熙的“三远”说,论证了《千里江山图》的构图特点:以平远法为主构筑画境,又穿插运用高远法和深远法。
  C. 材料二先比较分析了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的不同特点,后从哲学理论基础的角度说明二者审美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就青绿山水画进行了论述,但其侧重点不同,论述目的也不同,可以说两则材料内容互为补充。
  4.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等特点,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
  5. 《千里江山图》体现了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宋词和宋画所体现的审美志趣是一致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所体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宋哲宗、宋徽宗提倡复古之风,……青绿山水画得以复兴”错误。曲解文意,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是从宋哲宗开始复古之风盛行,经过哲宗、徽宗两朝画家的努力,青绿山水画才迎来了自己的复兴。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浪花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击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
  几个年轻姑娘看着奇形怪状的礁石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