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5940字。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下文学批评令人不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常常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缺少文学批评的统一标准,导致文学批评主体性的缺失。文学批评如何阐释作品,如何科学地建立起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呢?中国古代文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具体方法都体现立足作品,关注作家、作品以及读者的特点。
“知人论世”的观点把文学作品视为作家个人生活、生命的体现。为此,孟子又在其基础上提出“以意逆志”来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以意逆志”,都体现孟子把文学作品视为灌注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文学作品是探究作者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文学批评需要批评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作品的缝隙甚至空白之处,挖掘其中隐含的意义。于是,古人提倡“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两种解读作品的方法。
“春秋笔法”注重通过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去发现文字里隐藏的价值取向。“微言大义”则是希望批评家通过精微的语言发掘作品隐含的深刻思想。文学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阐发,虽不能脱离作家和文学作品本身,但可以充分发挥批评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就是着眼于从批评家和作品之间的双向关系来解读作品。
其实,文学批评的最高境界是批评家和作家、读者成为知音。“知音”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里所着眼的“情”,也就是刘勰所强调的“知音论”的核心。那么这种“情”如何建立起批评家和作家、批评家和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呢?刘勰在“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中有所论述,他认为文学批评要从体裁、语言、创新、风格、引用、音律等看似形式上的问题入手,构建批评家和作家、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当文学批评成为冷冰冰的观念阐释载体,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勾肩搭背,丧失和作家、读者之间的情感传递,文学批评还叫文学批评吗?反观刘勰的“知音论”,倒是批评家应该追求的境界。
(摘编自周新民《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
材料二:
韦勒克指出,“文学批评”主要是对具体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毋庸赘言,文学批评不限于对作家作品研究,它还关注所有具体的文学现象。因此,韦勒克认为不应把“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分离。关于文学批评的目的,韦勒克写道:“文学批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批评不应只把文学作品作为阐释文学史的“材料”来运用,而应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解读。
B. 文学批评不仅要探究作者生命情感与思想,而且要将其与文学史以及历史、美学等相关观点紧密结合起来。
C. 不应把“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分离而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是韦勒克和别林斯基等文学批评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共识。
D. 文学批评论著中的经典语言常常是批评家自觉锤炼出的准确、流畅而优美的文学语言,能显示出长久的学术生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都是孟子提出的文论概念,“知人论世”是基础,“以意逆志”是目的,两者相互作用,方获文本真意。
B. “春秋笔法”是用简短精炼的文字委婉表达意思,“微言大义”是指语言精微而包含的道理深刻,两者表现手法缺少共性。
C. 作品的艺术个性是一个作家灵魂独特性的体现,因此文学研究要能通过捕捉作品个性的秘密,发现作家的独特性。
D. 不管别林斯基还是恩格斯,他们都强调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评价不同作品,说明文学批评的有些观点具有共通性。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钟嵘《诗品》)
B.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
C. 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范宁《谷梁传集解序》)
D. 学者于古今乐府,不可不澄心静虑,玩索穷研,以求必得。(薛雪《一瓢诗话》)
4. 请结合材料内容,对《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一文学理论加以分析。
5. 有学者认为“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危机,与文学批评主体性的缺失直接相关”,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建构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不应把‘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分离而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是……共识”错误。由原文“关于文学批评的目的,韦勒克写道:‘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部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韦勒克的这一说法,并非他作为‘新批评’代表人物对该派基本观点的一种表述,而是历代批评家形成的共识”可知,是历代批评家共识的应当是“这一说法”,即“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部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