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60字。
11《百年孤独(节选)》同步练习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信的马尔克斯
申赋渔
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
1956年,他被派往欧洲后,他供职的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被查封了,报社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马尔克斯缩在“三个公学旅馆”的阁楼上,他交不出房租,也没钱吃饭。
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里有一个书架,上面放着法语和西班牙语的马尔克斯的书。1957年,马尔克斯在这里写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他说这是他写得最好的小说。
马尔克斯的这句话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因为不是没有人给上校写信,而是没有人给他——29岁的马尔克斯写信,确切地说,是没有人给他寄钱。马尔克斯已经饿得没办法了。他到处收集旧报纸和空酒瓶去换钱,或者去捡法国人不吃的肉骨头、猪下水,回来煮一煮。即便这样,他还得写作。因为写作才是希望。
他在写他的外公,那个每周去邮局等信的上校。他小时候是跟外公外婆过的。对于外公这个古怪的行为,他一直当成一个笑话。当他拿起笔的时候,他是想写一个喜剧的。可是在巴黎,在他天天等朋友们的救济的时候,他把喜剧写成了痛彻肺腑的悲剧。
马尔克斯把小说写成的时候,已经是1957年。他改了九遍。因为除了改小说,也做不了其他事。他写得累了,饿了,就会下楼,到旁边的卢森堡公园里去转一转。公园很近,离这里只有几百米。
我从他的小旅馆出来,往右拐到圣米歇尔大道。沿着街再往左走几步,就看到了卢森堡公园。就在这短短的街道上,在1957年,在一个下着雨的春日,一位穿着破旧的牛仔裤、格子衬衫,戴一顶棒球帽的老人,生气蓬勃地走在旧书摊和索邦大学的学生当中。马尔克斯在街道的对面看到了一个人,认出了那个人,他用双手圈在嘴上激动地朝他大喊:“大——大——大师!”那人回过头,朝他挥挥手,回应到:“再见,朋友。”这个人是海明威。30多年前,他和马尔克斯一样,在卢森堡公园用散步来抵挡饥饿。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相遇。
我站在这些曾经为潦倒的海明威和马尔克斯遮蔽风雨的梧桐树下,突然间,仿佛洞悉了命运的秘密。马尔克斯在他的小阁楼上,几乎研读了海明威所有作品,用他的“冰山理论”,写出了《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就在此刻,海明威竟然真的从他的眼前走过了。马尔克斯的激动,并不只是景仰,而是觉得他从他的手里接过了什么。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海明威的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虽然人们意识到这一切,还要再等十年,等马尔克斯写出《百年孤独》。
在小说里,上校已经卖掉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妻子怕别人知道家里已经揭不开锅,放了石头在锅里煮。可是上校仍然不肯把那只斗鸡卖掉。他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等信的马尔克斯”为题,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等待”的故事。这里的“等信”既是马尔克斯在等别人给他寄钱,更是在等待希望。
B.文章结尾交代二十多年后,获得诺贝尔奖的马尔克斯专门回小旅馆还房租和利息的事,目的只是强调马尔克斯的诚信以及房东的善良。
C.文章的主人公马尔克斯,与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主角上校,以及马尔克斯的偶像海明威,都是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一类人。
D.文章营造了三重“叙事空间”,包含现实空间、历史空间、虚拟空间,有效拓展了文本内容,使作品具有时空交织,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2.结合文本,请分析《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能成为马尔克斯自认写得最好的小说的原因。
3.《等信的马尔克斯》是申赋渔“非虚构写作”的作品之一,“非虚构写作”被称为小说、散文、戏剧之外的“第四类写作”,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加以分析。
二、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语文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全牛,妨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②这场“经典诵读”比赛谁是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噤若寒蝉,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高崖上錾刻着“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亮白如新,蔚为壮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