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1:文言文阅读.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2:文言实词.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3:文言虚词.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4:文言句式.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5:正确断句.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6:文化常识推断.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7:概括分析文意.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8:文言句子翻译.docx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9:信息筛选概括.docx
学案1:文言文阅读
近年来,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选文大都为纪传体史书中的人物传记;2021年,全国四套试卷则均考查了纪事本末体的文本。
2022年的全国四套试卷中,有两套选文出自《战国策》,一套出自《东汉观记》,一套出自《说苑》。其中《战国策》为国别体史书,《东汉观记》为纪传体史书。《说苑》体裁很特别,它以历史故事为主体,兼及少量格言议论。虽然这些选文出处各异,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传人与记事。
不论是传人文还是记事文,阅读都要有整体意识。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其次,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试题,看这些项目为整体把握文本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就是要看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
阅读时,可运用以下方法:
(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圈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圈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
(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
(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套试卷必有的文意概括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这个不正确选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我们读懂文本最好的“提示”和“拐杖”,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
(4)以文解文法:就是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仔细发掘前后文会有所帮助。
(5)出处解文法:读人物传记,一定要关注传记出处。关注出处,有利于把握传主的生活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朝代的官职称谓、风土人情等相关内容。
阅读任务一:整体阅读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
……
学案2:文言实词
知识图要
二、专项训练
1.请根据通假条件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1)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庑下徒吏,偃居门宇终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子蚤从征(魏征)言,不死今日之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妃嫔称号),典册具。征(魏征)谏曰:“……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变化类型
宫 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
睡 睡着,睡觉
臭 难闻的气味
禽 鸟类的总称
走狗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丈夫 婚姻关系中的男方
3.请指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作解释。
……
学案3:文言虚词
一、知识图要
知识清单六 18个文言虚词
(一)而
词性 用法 释义
连 词 ①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② 表示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③ 表示承接关系 就,接着,或不译
④ 表示转折关系 但是,却
⑤ 表示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
⑥ 表示修饰关系 地,着,或不译
⑦ 表示因果关系 因而
⑧ 表示目的关系 来
代词 ⑨ 表示第二人称 通“尔”,你,你的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二)何
词性 用法 释义
……
学案9:信息筛选概括
从2020年起,在全国新高考卷中,文言文在原来选择题、翻译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简答题。文言文简答题的出现,意在深入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能力,对考生自身的文言素养要求更高。此类题型并非新创,在北京、上海、浙江卷等高考试题中屡有涉及。
【技法指导】
一、审题干,看要求,找到对应区域
文言阅读主观题,题目会就探寻事件原因、概括为文(为官为学为人)特点、解读驳论艺术、概括主要情节(事件)、探究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鉴赏语言艺术、分析形象特征(性格、作用等)、提炼作者观点、勾联前人点评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二、扣文本,细思量,读懂原文是王道
文言阅读的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但问题就在这里,不少考生读不懂文章,在形成答案时一脸茫然。说一千,道一万,读不懂原文也白搭。“读懂”是王道。也许这也正是这道理题的初衷,重点考查是否“读懂”。简单的文言段落还好对付,遇到难一点的阅读障碍时,要注意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侧面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理解,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不能只盯一点,不顾全篇,脑子转不过弯来。
三、细梳理,抓关键,注意条分缕析
主观题分值这3分,得分点多为两至三个。作答时要有踩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概括出两到三点内容。
四、依原文,得观点,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文言主观题与文言翻译虽都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但不同的是,文言翻译一定要忠于原文,贴近原文逐安逐句译出;文言主观题在文言翻译的基础上,既要忠于原文但又不能照搬原文也不能只是简单的翻译原句,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同是对文意理解,文言主观题考查层次高于文言翻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意的梳理与概括。答题时既要引用原文,但不能简单翻译。
二、专项训练
(一)概括内容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上与后将军赵充国等议,欲因匈奴衰弱,出兵击其右地,使不得复扰西域。魏相上书谏曰:“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