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580字。

  3.1《百合花》同步练习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强调故事发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时刻,与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形成反差,凸显战争的残酷。
  B.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却丝毫没有忸怩之态,因为残酷的战争使她成长。
  D.“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
  B.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反衬出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天真乐观,也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共同体现了人性之美。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物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3.“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