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270字。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课文总结
  一、背景与题解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33年4月,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由上海迁居到杭州。7月,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文章题目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秋”字确定描写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文章写故都的秋,带有作者明显的主观感情、审美取向,“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正是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的秋的基调。
  二、内容层次
  文章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先总写对故都的秋的感受。
  第二部分(3—11段):选取典型景致,具体地细致描写故都的秋。
  第三部分(14—16段):抒情议论,表达对北国的秋的热爱。
  三、写作特色
  1.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文章第一段中“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强烈的感叹语气,抒发了作者对于秋的总体感觉,可以看作“文眼,它统领全文,又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第二段宕开一笔,将江南的秋拿来与北方的秋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
  文章结尾两段又一次将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作比较,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挚怀恋。最后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带有强烈夸张意味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挚真诚的爱,与开头不远千里来饱尝故都的秋味遥相呼应,深化了文章主旨。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细腻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2.语句整齐,富有韵味
  本文语言表达富有特色,文中有许多整齐排
  课内外练习
  一、课内巩固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落蕊(ruǐ)   着(zhuó)衣   潭柘寺(zhè)
  B.椽子(yuán) 譬如(pì)  廿(niàn)四桥
  C.潜力(qiǎn) 颓废(tuí)  椭圆形(tuǒ)
  D.混沌(hùn)  账簿(bó)   露马脚(lòu)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赔衬。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③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浅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