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7200字。

  2022年北京市高二10月月考语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心所欲”四字中包含着两个重点概念:一个是“心”,一个是“欲”。
  先说“欲”。孔子所说的七十岁时的从心所欲当然绝不是指原始的感性欲望,而是内部完善且彰显于外的理性欲求。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仁”是孔子理想中最高最美的道德准则,所以他所说的“欲”是君子的欲,指“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欲,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欲。在孔子的理想境界中,凡“心所欲”皆是纯美纯善的“仁欲”。一言以蔽之,“欲”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是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下的“随心所欲”,只有不超越此规范的“欲”才能称得上“仁欲”。
  欲由心生,要想成为“所欲”皆是仁欲的君子,必须求诸欲之本——心。所以道德修养的功夫必须要下到“心”上。实际上,孔子所说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意识”,即强调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并不远人,它是人之内在生命,任何人只要愿意呈现它且认真地践履它,仁就实现了。可见仁道出于人心,返诸己心即可求得。
  (选自张兵《儒家道德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逾矩                 逾,读yú,意思是“超越”
  B. 孜孜以求             孜,读zī,“孜孜”的意思是“勤勉”
  C. 一言以蔽之           蔽,读bì,意思是“遮蔽”
  D. 践履                 履,读lǚ,意思是“实行”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心所欲”中“心”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不超越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仁欲才会有仁心。
  B. 要提升道德修养,需要我们将功夫下到“心”上。
  C. “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的是“心”的能动性。
  D. 作为人之内在生命的仁,来自对内心深处的追求。
  材料二
  历代《论语》注疏常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矩”解释为“法”“法度”。如南宋朱熹说:“从,如字,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今人也常如此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逾越规矩法度之外了。”或者有的学者就直接按字面译“矩”为“规矩”。
  以“不逾法”释“不逾矩”固然无错,但若就此打住,恐怕有失夫子思想真谛。孔子晚年自述,从十五岁志于学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是他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最高人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