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50字。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文章,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2.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学习鲁迅辩证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文艺观,进而树立自身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准备】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
2.借助工具书,思考课本第96页“学习提示”相关问题。
【学习进程】
一、导入
PPT呈现: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 “类乎”牛羊的。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
这两段文字选自鲁迅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文章强调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精辟地阐明了文艺采用旧形式与创造新形式的辩证关系。一个月后,作者再发犀利之言,创作了《拿来主义》这一经典名篇,启发我们如何对待中外文化,如何拥有正确的文化态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节课,感受名家的独特语言魅力和思辨智慧。
(明示目标)
二、情境任务
(一)学习任务一:通读课文寻观点
学生活动:通读课文,选取文中鲜明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把握作者观点。
预设:
①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②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
③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⑤他占有,挑选。
⑥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⑦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可见,鲁迅在课文前半部分对“送去主义”等表现出了鲜明的批判态度,在后半部分他明确认为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应该秉持“拿来主义”。
评价要点: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否准确全面,对观点的分析是否依托于文本。
小结过渡:鲁迅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针砭时弊,提出了科学的“拿来主义”思想。那么“拿来主义”究竟该怎样理解呢?下面,请认真品读课文,从中找到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品味,看其能否帮助你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习任务二:品读语句析观点
学习活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品读、鉴赏,交流体会并进行展示。
预设1:
选例: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鉴赏:“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几乎到了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